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开展名著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杂志文章正文
开展名著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4        返回列表

李翠红 陈广亮

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名著的深意和典故,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而目前小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仅局限在课本中的部分名著节选,这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讲授课本中名著节选时积极拓展学生名著阅读的范围,以此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一、依托名著节选,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精粹,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最好的时期。因此,教师要突破传统教材内容的局限,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精品,通过对名著作品的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时,文章对严监生爱财如命的性格进行了深入叙述,其因为灯盏中点着两茎灯草而不肯断气,作者将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篇文章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回章节,作者运用讽刺的叙述手法,对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生活和追求进行了抨击,在作品中严监生是个非常有钱的人家,作者详细地对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进行了铺垫,但是在课文的选篇中只说明了其非常有钱,家私富足、铺面成行、钱过北斗,并没有叙述时代背景。在封建年代读书人对功名的渴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的深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儒林外史》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时鉴赏作者的讽刺手法和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构思,感受人物的鲜活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儒林外史》的阅读,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

二、体味名著构思,帮助学生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名著的文化和思想渗透进教材,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深层的涵义,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并从中汲取思想和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经典名著作品的结构关系复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还不能深入地理解隐含的深意,因此,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从文章优美丰富的语言入手,在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写作语言的积累。

例如,在教学《草原》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老舍先生用语言文字抒发情感的能力,这篇文章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将自己第一次来到蒙古草原的情感抒发了出来,文章用词清新淡雅,向读者展现了情远悠长的草原图画,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来寻找作者写作的构思,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课程中教师向学生阐明,老舍先生是因为抓住了空气清新和天空明朗,才将草原的天描述得明白晓畅,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揣摩作者的语言,去感受草原的美。《草原》这篇课文是选自老舍先生的《内蒙风光》。为了让学生能完整了解老舍先生用语言赞美草原的方式,教师要布置阅读《内蒙风光》这篇文章延伸课文内容,让学生去感受文章叙述的美景,通过对原文的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语文教材内容知识。

三、引发阅读兴趣,提升人格塑造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名著研读,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要善于运用名著文化引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同时加强学生阅读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现状,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中对文章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意见,課程中精心准备名著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名著作品熏陶人、教育人的文化魅力。让学生去学习文章塑造的人物美德,感受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名著阅读提高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例如,在教学《鲁宾孙漂流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原文的学习,通过对部分精彩情节的介绍,来解读课本中人物鲜活的形象,让学生可以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神韵,同时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欲望。为了强化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组织学生写出《鲁宾孙漂流记》原文阅读感受,让学生透过文章感受鲁宾孙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学会怎样去面对生活,学习鲁宾孙沉着勇敢的宝贵精神,让自己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变的更加坚强,通过对名著的阅读塑造坚韧的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阅读时间,合理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的阅读,同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和目标,将阅读与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对名著作品的喜爱,加深学生对知识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命运和性格进行分析,有效地拓展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翠红,山东临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陈广亮,山东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朱保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