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学应强化目标意识
杂志文章正文
教学应强化目标意识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4        返回列表

从所听过的《自然之道》一节课谈谈教学的目标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之道的意思。第一个被叫到的学生答曰:大自然的规律。学生说对了,但教师未作任何评价,接着又叫起了第二个学生,学生以为前一个学生的答案不对,他回答自然界的规律,教师又没做任何评价。这位学生悻悻地坐在了座位上。

从以上教学环节来看,是教师的目标意识缺乏,导致学生猜答案,出现理解上的错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定位精准和清晰明确的目标,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水漫灌和草木皆兵,解决学习者的迷迷乎迷宫瞎闯和飘飘乎不知所终,解决语文教师的患得患失、心力交瘁和学习结果的少、慢、差、费,建立起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教师如何确立准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为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第二,制定教学目标必须立足学情,体现学段目标。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学生通过长期学习训练,一是掌握了预习的基本方法,能在自学阶段利用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能针对课文内容方面提出疑问;二是能够通过自学,梳理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篇章结构;三是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如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文章内容等。本课所学习的李大钊,在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被誉为“南陈北李”的两位革命家就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但是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的奠基作用、李大钊从事的革命运动以及当时北京乃至全国的局势更是知之甚少。因此确立了在预习卡中以资料袋的形式出现背景材料的介绍,以扫清认识障碍。关于对人物评价和体会情感方面,学生的质疑点是对人物的言行与神态句子的理解,可以看出学生因认知及思维水平上的差异,不能全面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李大钊光辉形象、高贵品质以及李大钊对家人的深爱之情。另外,对于文中课文内容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学生关注较少,因此课上教师通过设情境、感情读、补白等形式,引领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基于对以上学情的分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是运用结合资料、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感受李大钊对革命工作的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二是了解文中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三是感知对比描写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并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进行小练笔,进行课文补白,使学生深切感受李大钊的坚贞不屈。

第三,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融合,层次清楚。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與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科教学中,知识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脱离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失去根基。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确定好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感慨地这样说:“三十年前我在研究目标教学,三十年后,我即将退休了,还在研究目标教学。”这位教研员的话道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那就是:目标精准、定位正确,是高效的前提及保障。向着教学目标出发、着力、落脚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是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的教学。

张波,山东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