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学语文课堂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杂志文章正文
中学语文课堂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目前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发挥教学的智慧。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主动性

朗读是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途径,发挥学生的朗读主动性,需要合理安排朗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展现能力,抒发情感的机会。

课文的首次朗读可安排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明确朗读过程中的基本注意点;在学生对文本有一定了解、比较熟悉之后,可安排竞读环节,并把点评的机会留给学生,在学生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及时地自我完善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在数轮竞读之后,学生对于朗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语气、节奏、语调都有了明确的掌握,对课文的情感基调也产生了一定的认识,此时可以安排齐读(包括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朗读、男女合作朗读等)巩固所学内容;根据课堂进度还可适当穿插教师示范读、师生竞读、伴乐朗读等环节。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在多样化的朗读环节中培养学生开口读书的习惯,并在实际的训练中提升其具体的朗读能力和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能力,在具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學生会对朗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每次课堂的朗读环节中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述自主性

这里的表述,包括提问和回答两个方面。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语言直接实现的教学相当广泛,我们熟知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语言传递是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师单方面主导、有损学生主体性的情况发生,需要教师充分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语言传递型的教学方法合理展开,恰当结合,以替代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固有模式。

在问题的选择上,学生可在课前预习和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课堂开始前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和学生兴趣浓厚的话题加以了解和选择,参考其中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范围和取向的难度适中的提问,并注意提问过程中难度的层次安排:对于难度较低的基础型问题,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和学习经验独立解答,不完善之处由学生相互帮助加以补充;稍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提供相关资料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同桌之间交流,或选取代表在班中进行陈述,疑难之处集全班的智慧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安排较充足的时间展开小组讨论,每个成员都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加以补充或反驳,教师可以在每组讨论时适时地加以引导,确保讨论以正确的方向进行,小组选取代表有条理的综述观点,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并总结。这种分析文本的方式适用于所有文体,可在对学生的陈述能力和总结提炼能力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表述的自主性。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创造性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创造性的实质则是对现实的超越。”学生的个人创造性体现为摆脱旧有思维,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重组成为新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的教材是相对稳定的,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其年龄层次、能力水平和生活阅历也决定了他们对于文本、人物形象、作者意图等的把握不会很快和教学目标中的预设相契合,学生在理解文本主旨时会产生正读和误读,而误读中又包括了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自己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在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创造性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其可能产生的各种理解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当学生的主观创造性与正读相符的情况自然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加以思考之后若仍得出反误的理解,教师则应思考教学环节中是否存在误导学生的言语行为,耐心地通过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正读,并充分肯定其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习惯。课堂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在充分包容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理解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课堂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文体合理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位学生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仅仅只是身处课堂中的一员。

林涛,重庆丰都第二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