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杂志文章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课程背景下,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呢?笔者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以基础教材为蓝本,努力改变单纯的教材教学模式

教材固然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蓝本”,认真学习、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自觉接受并努力运用基本技能,深入感悟并体验各类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前后联系”“举一反三”“学用结合”等途径,把这些“知识、能力、情感”因素不断地延伸或扩展到教材以外,从而在厚积薄发中逐步培养良好的学用能力和学科素养。如《负荆请罪》,主要讲述廉蔺“握手言欢”的感人事迹。既然发生了“将相和”,就必然有“将相失和”故事在前。那么,“将相和”或者“将相不和”的历史根源在哪里呢?这些虽然不在教材范围内,却是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或必须掌握的因素。有鉴于此,我们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自主学习和掌握,既可服务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利用能力。

二、以课外读物为补充,努力改变单纯的教材教学模式

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讲求开放发展的新形势下,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我们都不能只关注“教材”自我设限,只重视“课堂”固步自封,而是要把教与学活动更多地引向更广更深的视野,从而不断地把自己打造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良好责任主体和重要践行力量。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丰富课程内涵,拓展师生视野,增加教学厚度,而且有利于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和谐共进。以课外读物使用为例。笔者在课前五分钟设立了“课外语文大家学”专栏。鼓励小学生把自己在教材和课堂之外所得来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知识信息,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共享。主要是交流从各类课外读物中获取的语文知识,相互之间推荐优秀读物或美文佳作,共同展示各自的信息采集、图文剪辑和摘录笔记,以及每个人的学习心得、日记周记等。小组成员并不固定,而是每双周适当调整,以更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与互动性。

三、以各类活动为拓展,努力改变单纯的教材教学模式

“课堂是小天地,社会是大课堂。”在开放性社会形势和“大语文教育观”下,语文教师善于通过“课堂内外联系”“家校互动联系”“校园社会(自然)联系”等多元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最大化地应用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在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中促进他们更好地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措施。比如,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名著阅读心得交流、主题演讲、专题辩讨、读写互动等方面的语文实践或比赛活动,或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把学生逐步地引出校门,走向社会和大自然,积极开展校外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感悟和体验,这样写出的习作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赋予真情实感。

四、以人本资源为支撑,努力改变单纯的教材教学模式

什么是“课程人力资源”呢?就是指师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人格力量以及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学生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和师生互动生成课程资源等方面。以写作教学为例。在“为妈妈洗脚”习作课堂上,笔者以自身实际感受,讲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同身受,说到动情之处,禁不住泪如雨下。突然,一位小女孩失声痛哭。稍稍平静下来,她向全班讲述了发生在自家的故事。原来她父母早已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体弱多病的奶奶一直在无微不至地照料呵护着她。每当看到奶奶用瘦弱多病的身体在支撑着这个家,她总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所以,这次她没有写“妈妈”而是写了“奶奶”。在我俩的真情感动下,有些小学生主动要求回家为妈妈真的洗脚后重新再写。这难道不是人力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吗?

在小學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途径和方式还有很多。然而,只要我们善于以“基础教材”“课外读物”“语文活动”“人力资源”为抓手,定能赢得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苏静,江苏连云港市九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