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以“微”鸣“课”,例谈高中语文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以“微”鸣“课”,例谈高中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2        返回列表

何谓微课,即“以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基础,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展开的教学活动”,这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教学方式,其肥沃的生长土壤是网络的普及。面对网络在知识传输上所表现的优势,以及学生对网络的青睐,传统的教育难以为继,这就需要教师变换教学思路,将传统教育面临的冲击当做一种新式教育萌生的机会,在教学中以“微”鸣“课”。

一、以微课的形式导入写作背景,使学生全神投入

由于语言内容的局限性,学生很容易觉得教师精心准备的溢美之言只不过是课堂的一个花瓶,美而无用,对课堂并没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放下语言这一限定性的包袱,进行微课形式的导入,利用视频的流动、形象、简短、省时、有趣将悬念道出,促使学生全心投入,并在适当的关键点停止,引出所学课文。这种方式既能体现接下来文章的感情基调,又很好地营造了课堂氛围。

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这篇文章的背后隐藏着一堵厚重的历史墙壁,学生只有推倒它,才能看清作者每一句话的用意,感受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如何推倒这面墙壁?这就可以发挥“微课”的独特作用,用视频替代文字叙述,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历史,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成效。书中所提:“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即1926年“三·一八惨案”。关于这段历史的视频资料应有尽有,教师可以查找,并进行对比,选出最优材料,目的是蕴藉学生情感,使学生激情澎湃,产生对接下来文章的急迫期待之情。在这里,教师可以选出几段视频,如纪录片《无声的中国》里面有关三·一八惨案的部分视频;纪录片《红色地图》关于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的资料;纪录片《“三一八惨案”林语堂目睹学生惨死》等有关资料。当然,不可塞得太满,教师可择其一二进行课文导入。这既可以吸引学生进入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环节,又为课堂营造了历史氛围,在学生内心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以微课的形式经营教学过程,使学生循序理解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的形式进入课堂,它快捷、丰富、直接,这种种优势,向教师发出邀请,使其以微课的形式经营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微课惊人的知识承载量、图像声音立体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使课堂表现出层次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深的理解。并循序地一点点跟随多媒体的推移脚步进入文章的领地。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一情节选段引出了贾府的盛景、贾府的重要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关系,为下文的展开蘸下最饱满的一笔。这一部分,作者不满足全视角,在呈现在场所有人的状态时,还借用黛玉的视角描绘人物。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可利用微课形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形象感受。例如,当文中说到王熙凤,教师可播放王熙凤从门外走进来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结合视频对人物形态的形象化表现来感知文字的跃动。当然,人物是一个个出现的,有一个整体的顺序存在,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随同作者的视角,慢慢展开人物画像。当镜头锁定某一个人时,教师又可按照作者的描写顺序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再分析人物性格预示着怎样的结局。

三、以微课的形式为教学作结,使学生深化思考

教师的作结实际上除了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之外,还是对学生接下来深入思考方向的指示。因此,一堂课的结束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开始。教师为了使教学内容发人深省,让学生印象深刻,可以微课的形式作结,利用視频色彩、动画的效果,对文章做一次总结和延伸。在这里,教师依然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

以曹禺《雷雨》为例,这一剧本涉及到周朴园、蘩漪、鲁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贵、鲁大海等重要人物,其实这些也可以算是脸谱化人物,他们的人生也可以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生。因此,为了使学生达到感情的高度,可以针对其中一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视频的方式展现与人物相关的片段,选择哪一人物,视深入的方向来定。比如,教师想让学生深入思考女性生存形态,便可播放关于蘩漪这一人物的片段。学生可由蘩漪独特而悲惨的人生经历,分析那个时期女性的命运、出路,还可由此探究其他与此类似文学名著中女性的命运。如《简·爱》中的简·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等。

一个“微”字便能涵盖说明有限到无限的相互转化,这正是我们所要获得的效果——见微知著,小篇幅大教学。可以说,微课这一教学方式,值得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应用。

杨涛,江苏淮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