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故都的秋》教学实践探微
杂志文章正文
《故都的秋》教学实践探微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3        返回列表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情景交融,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其情感沉郁幽远,与文本景色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通过景物载体把握作者情感维度,这是我们教学最重要关注点。作者情感有一根红线贯穿,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字里行间都满溢着这些情感因素,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精确引导、拓展训练,给学生情感形成张力创造条件。

一、创设赏析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动力

课堂教学导入阶段,教师给出引导: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关于秋,多少文人墨客给出了经典描绘。谁能给列举一些咏秋的名句吗?学生很快就想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唤醒学生对秋色的直观感知。教师布设自主阅读任务:阅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抒发。

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自发进行讨论。教师此时给出问题设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学生翻阅课文和相关教辅材料,很快就给出答案。“作者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描写故都的秋色。破屋秋色、街头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清秋佳果。”“故都的秋色清静、悲凉。”教师继续引导: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学生继续挖掘,有学生说:“作者运用了一些秋天色彩的词语,如蓝绿、蓝色、枯黄、灰白、暗灰、灰色等。对故都的天色、草色、树影、灰土等景物进行描写。”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背诵咏秋名句,都为学生创设适宜学习情境。教师从故都秋色描写展开赏析引导,让学生逐步走进作者情感经纬圈。虽然秋色萧瑟,但作者的爱恋却异常炽烈,为后面情感升华做好铺垫。

二、精确引导赏析,促生学生情感助力

学生赏析散文有一定认知基础,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在关键节点给出助力帮助。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有直接表达对故都情感的句子,也有间接表达的句子,教师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逐渐抓住作者情感走向。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一些直接表达的句子。如:“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爱故都秋色到何等程度。教师给出引导:故都秋色充满萧瑟感,作者为什么却对故都有这么深刻的爱恋呢?学生展开思考。有学生认为:郁达夫当时心情不好,主要原因是白色恐怖的威胁,当时国民党腐败无敌,欺压百姓,作者对时局非常悲观。对这悲凉的秋色却有了更多的情感倾斜,因此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剖析,学生从当时背景角度展开思维切入,很快就理顺了作者情感走向。故都秋色虽然悲凉,但在作者眼中,这悲凉的秋色却给他带来一些心理安慰。由此也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时局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三、拓展训练设计,引发学生情感张力

在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围绕课文解读赏析展开。首先让学生找出文本衬托手法的运用,然后总结文本表达特点,最后概括作者情感。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展开多重对比性思考,逐渐厘清文本基本内涵,特别是作者情感维度确立,为进一步思考确定方向。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给出个性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色做了更多描写,也对江南的秋色进行对比描写,用江南的秋色来衬托故都的秋色。”“文本采用夹叙夹议表达方式展开,给读者带来思维启迪。”“作者情感充裕文本始终,对故都秋色的挚爱的背后,是难以割舍的故鄉情、故国情。虽然作者并没有在国外,但在他看来,国家已经落败,心中充满悲凉,希望记忆中的故都能够给他带来一些安慰。”教师给出评价:作者情感极为丰盈,满满的爱国情天地可鉴,但现实令人失落,中华民族不知向何处,这是作者最担心的事情。如果从这个角度设想,作者的情感抒发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展开训练拓展,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情感渗透。作者对故都秋色的挚爱令人动容,因为其背后是我们共同的民族情感,这便是爱国之情。作者从更高的境界忧国忧民,这已经走出了对个人回忆的追索。“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郁达夫的悲秋情绪里呈现在外表,再进一步探索,这种情绪的背后是强烈的乡思乡愁,乃至爱国之情支撑的。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悲秋描写,理解作者对故都、故国的眷恋、向往和挚爱之情,这才是教学需要达成的情感目标。

申悦,四川遂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