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如何引领高中学生深入感悟文本
杂志文章正文
如何引领高中学生深入感悟文本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材,也包含了大量的情感因素,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教师只有深情投入,才能以情动人,让学生心领神会,真正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激情四射的、令人難忘的。因此,作为老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一、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形式与美学风格,因此,教学中要借助优美的语言,唤醒学生的情感需求,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无形中渗透审美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感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笔细腻清淡,喜悦之情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这些都是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而表达出来的,比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段文字既清新又朦胧,透过光彩相间、明暗相宜的景色体现出一种隽永的情绪,形成一种至深的意境,可以激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升华学生的喜悦之情,让学生获得满足的审美体验,这正是汉语言文学的精髓,能够通过语言让学生获得奇妙感受。

二、结合自身经验,加深文章感悟

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是人生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生活的影子,这对学生理解感悟文章含义就有积极的帮助。例如,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其中“数”这个字最耐人寻味,于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一下在什么心境下才会“细数”,结合自身经历,再联系文章的上下文,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在清静闲暇中透露出的落寞凄苦之感了。再例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发现周朴园这个人物有这样一句对白:“你——你贵姓?”其中“贵”这个字最耐人寻味,于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在会在别人姓之前加上一个“贵”字?而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说话停顿的现象?于是同学们联系生活经验,想到这是一种客气的问法?是在与不熟的人打招呼时才会出现的,再联系上下文,才明白是因为鲁妈关窗这个动作和当年的侍萍几乎一模一样,但毕竟时隔三十余年,侍萍早已跳河自杀,苍老的鲁妈怎么会和侍萍有关系?而且由于是面对一个自己不认识的陌生人,他又怎么会将自己伪君子的面具摘下来呢?所以,虽然困惑惊慌,但却依旧问的很客气,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就会理解的更加透彻。

三、通过想象画面,增强感悟能力

阅读与想象是结合在一起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通过理解感悟把抽象的文字演变成生动的画面,然后再把生动的画面转化为自己语言的心理活动,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深度。例如,在学习杜甫的代表作《登高》时,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联想,按照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描绘作者展现的情景,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画面描述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就抓住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中具有色彩感和意象的词语“落木”“白”“清”“长江”“沙”“猿”“风”,描绘了一幅具有肃杀氛围的秋景图:在一幅水清沙白的画面中,高猿在长啸,不断回旋的鸟群在迎风飞翔,仰望的是萧萧而下、茫无边际的落叶,俯视的是滚滚而来、奔流不息的江水。也有的学生抓住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话,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无限悲愁、年老多病、沦落他乡、瘦弱、孤独的老人形象,让人心生怜悯之情。还有的学生抓住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句诗,让学生对这位老人的描绘更加细致:两鬓斑白,满脸沧桑,充分展现了作者备受潦倒之苦、为国难家愁而惆怅的不幸命运。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画面想象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心境拥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对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孙春燕,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