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谈研学旅行的语文课程开发
杂志文章正文
谈研学旅行的语文课程开发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1        返回列表

研学旅行就是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意义毋容置疑。但如何真正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不是旅而不研,行而不学,仍需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真思考,不断探索。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应该是提升研学旅行品质的重要途径。就语文学科而言,可以与研学旅行进行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

一、研学旅行与写作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

写作最应该与研学旅行进行深度融合了。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什么主题的研学旅行,研学成果呈现形式都要通过写作这一途径来完成。游记、笔记、报告、记录、说明……,都是一种写作。而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研学旅行成果的高低。写作与研学旅行结合,学生的写作才能会得到最大的释放,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写作形式与写作要求,都是最真实写作。好的文章都是作者有感而发下写就的。而我们现在写作教学中最根本的错区在于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作业式作文”,这是我们现行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而研学旅行恰恰反正了这一写作教学的现状,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鉴于研学旅行的特殊性,对写作课程的开发应与研学旅行的成果呈现形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个性特长等相结合,突出个性写作、任务写作与创新写作相结合,开发不同形式的写作课程。研学旅行的写作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发掘新的写作教学途径。

二、研学旅行与课文篇目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与语文篇目的学习融合,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如果一直身处平原的你去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你真的很难真正理解三峡雄、奇、险的美景。《三峡》中的首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阅读,你无论如何去想象永远没有身临其境感受深刻。“七百里”,也许你在阅读时会一晃而过,甚至你也不会在意也不会去做过多解读,但如果乘舟而过三峡去感受“七百里”,你就会为“七百里”震憾!在这“七百里”中去感受山峡的奇峰异景,那是句句准确,字字形象。感受作者之用心,也許只有研学旅行。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的“素湍”如何理解?为何用“素”来修饰“湍”?为何“素湍绿潭”并列?当你来到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的长江三峡,你会发现,江水在激流处白浪翻滚,闲静时潭水碧绿,“素湍绿潭”四个字,状物是多么的准确了。那是一种阅读之彻悟。以这样的学习方式来感受文章的魅力,也许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研学旅行与词语学习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

2004年我来到泸沽湖,我静静地坐在湖边欣赏湖光美景。俯视,直视湖底,那才叫“清彻”,伴着湖色的黛青与湖风的清爽,那清彻的韵味更是非同寻常了。平视,夕阳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波光粼粼”就在眼前,犹如一池金玉,一亮一闪,如此美丽,如此生动,如此富有个性。你来到群山峻岭,经过长时间的“蛇行”而上,到达顶峰,停下车来,你站在山峰之巅,会突然冒出一个词语:“翻山越岭”。那种“翻过了山”“越过了岭”的感觉真的很美妙!研学旅行与词语学习深度融合,是很多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者所忽略的,但正是这些细微的课程开发,才使得研学旅行更加丰富多彩。

四、研学旅行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

中华文化与研学旅行结合,就血肉丰盈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研学旅行是感受中华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当你走出家门走出校园走出象牙塔,你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真是无处不在。我曾经来到苏州,苏州园林的“雅、致、幽、味”不断地涤荡着我的心灵。仅仅苏州的园林,就有无数的中华文化够你发掘。几乎每一座园林,就是一部文化史。而园林的建筑,就是一部凝聚中华文化的建筑史。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梅、兰、竹、菊,就是中华民族人格境界的追求史。从园林的题刻、联语中你会发现中华民族心灵的密码。积淀着中华文化的名山大川、胜景幽苑、沙场古道、嘉楼要津……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们研学旅行最博大精深的课程,我们学习语文最好的课本,用好这样的课本,就是在用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乳汁培育学生。

研学旅行语文学科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对语文学科中的写作、课文篇目、词语、中华文化等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思考,仅仅是一个思路而已。

鲜恩赋,重庆铜梁,文学学士,教育科研员,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