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初中语文朗读的三个关键词
杂志文章正文
初中语文朗读的三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语文教学方法各异,无论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其实语文学习的本真在于“读”。朗读可以激活学生对文字的立体情感,通过朗读中语气语调的变化文章表达的喜忧情感便可以直抵倾听者的内心,同时朗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也会倍加感动。朗读不是早读课上的大声吆喝,而是要从入情、入境、入心三个关键词入手,去解读文字。当然,朗读需要技巧,并非每个人对着一篇文章就可以自然流畅地读出来,只有掌握语言文字的密码才可以声情并茂,而密码的开启者便是老师。

一、入情方有情

朗读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回忆性散文要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怀念之情,赞美大好河山的文章则要情绪高昂直抒胸臆。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确定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犹如唱歌前的拨弦定调。老师在引导时要为学生做好情感铺垫,利用多媒体创设朗读背景,以情引情,渲染自然,学生很容易进入文本描写的境界,增强朗读效果。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背影》一课的学习,学生朗读时就要先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主题是思念父亲感恩父爱,而且通篇以“背影”为线索,那么朗读时要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语气要深沉有力。文章开头第二段介绍了“我”回到家时看到的一片狼藉的景象,回家的主题是“奔丧”,因此朗读时首先要调整情绪,感受文章渲染的惨淡氛围,能读出“泪点”最好。学生朗读情绪的酝酿并不容易,如果准备不足,朗读时矫揉造作则会弄巧成拙。老师在朗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融入文中的情绪。如文中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渲染情感的词语。“冬天”给人一种毫无生机的凄凉感觉,“祸不单行”则是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意思,犹如屋漏偏遭连阴雨。学生体会到主人公此时心情肯定很低落,再读文章就很容易把握文章朗读的语调。

二、入境始为亲

“入境”是指学生在朗读时先入作者预设的“境”,拉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朗读时便亲切自然。教材文章的入境方式一般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时代背景下,才可以感受到更动人的文字。央視的《朗读者》大家都比较熟悉,大师们在朗读之前都要接受主持人董卿的一段采访,这段采访就是让观众了解朗读内容的背景。“朗读者”在朗读时似乎有着倾诉的对象,词句便有了灵性,文字似乎直接能够跳跃到“倾听者”的心坎上。

演员蒋雯丽朗读的是林清玄的散文《百合花开》,目的是献给艾滋病患者。经过董卿采访,我们了解到蒋雯丽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员,期间曾经把患有艾滋病的一个小男孩带回家里,让他感受被关爱的家庭温暖。那么在倾听《百合花开》时就会感觉到对面站着无数个艾滋病患者,“百合花”执着的精神正鼓舞着他们努力开出属于自己的那朵花。“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些语言变得那么亲切,直击倾听者的内心深处,这就是所谓的“入境始为亲”。另外,朗读时需要肢体动作的配合,老师和学生不必顾忌课堂束缚,一起做着动作,深入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性。

三、入心才用心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静心体会,尤其是文中写景抒情的句子,需要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感受文字内在的含义。反复朗读是“入心”的最佳途径,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通常要利用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解情,用文字一次次扣响学生的心门,无需更多说教和讲解,学生便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文章,意会文中传达的感情。老师在朗读指导时要重点引读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帮助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文眼”。

《最后一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从“韩麦尔”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那种无奈的爱国情结。学生需要反复朗读描写“韩麦尔”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才能体会文字蕴含的情感。如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哽住了”的节奏。动作描写:“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无力无奈的语气。学生只有用心朗读,才能意会到文字传达出来的更多内涵。

语言的学习首先要“读”出来,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实现“入情”朗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实现“入境”朗读;想象意会实现“入心”朗读。学生在实践朗读技巧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培养语感,从而掌握语言学习的精髓。

王海英,山东桓台县侯庄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