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与文本对话,找寻学生的情感密码
杂志文章正文
与文本对话,找寻学生的情感密码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外,还要注重引领学生的阅读。通过阅读,真正让学生与文本、同学、教师展开对话,通过对话触动情感脉搏,使课堂充满本真的语文味、文学味与文化味,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沐浴文化的阳光,接受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体会词句内涵,走进内心世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深刻把握文章的内涵。而这种共鸣就是一种情感体验的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例如《姥姥的剪纸》第七自然段这样说:“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握拴在屋檐下。”第十二自然段又说:“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这两句话不仅能看出姥姥剪纸技术的高超,还能体会出姥姥对我的爱。在教学的时候,我把“拴”和“缠”这两个字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孩子们在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的基础上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拴”和“缠”背后隐藏的情感密码。

师:姥姥给这个小屯剪出了吉祥,剪出了和谐,剪出了欢乐,还剪出了祖孙情。这祖孙情是靠剪纸来联结的。那么,同学们想一下,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几副剪纸?

生1: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生2: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

师:我们来给这些剪纸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呢?

生1:老牛驮小兔子。

生2:牛兔同食图。

师:是啊!姥姥剪了这么多年的牛和兔子,那么,她当初剪纸是为了什么?

生:是为了拴住我,怕我到池塘里游泳出危险。

师:“拴”字能不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呢?

生1:捆。

生2:牵。

师:剪了那么多年的牛和兔就是我了拴住我,那小孙子能读懂姥姥的剪纸么?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1:小孙子能读懂姥姥的剪纸。他认为牛代表姥姥,小兔子代表自己。

生2:我知道姥姥剪的就是祖孙俩生活的点点滴滴。

师:是啊,这剪纸里就有姥姥对小孙子的——

生:疼爱。

师:那我们就分角色读读这充满感情的句子吧。

(学生分角色朗读相关句子)

师:随着姥姥剪的老牛和小兔子越来越多,小孙子对姥姥的剪纸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呢?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小孙子指导了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为体会到了小孙子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姥姥的勤劳的。

师:这种快乐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是谁给的?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生1:是勤劳的姥姥,因为文中说:“老牛总是在干活。”

生2:从“总是缠着姥姥”我能体会到小孙子已经离不开姥姥了。

师:那么一开始剪纸是为了拴住小孙子的身体,现在则是拴住了他的——心。

师:从哪个字能看出姥姥紧紧的拴住了孙子的心?

生:“缠”这个字。

师:是啊,就是这个“缠”字,缠出丰富多彩的剪纸,缠出了小孙子童年的欢乐,更缠出了浓浓的祖孙情。同学们把这充满情感的言语记在心里。

这个教学片段抓住了“拴”和“缠”这两个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与“我”的对话,学生体会到了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学生的情感密码也就随之打开。

二、引发丰富联想,唤醒情感体验

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或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或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或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从而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透过课文表面的语言形式,进入到语言的意境中去,以深刻地感受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最终达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境界。下面我们来看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比较: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仔细地看,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

生1:疲惫?

生2:疲惫不堪。

师: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

生1:清澈。

生2:炯炯有神。

师:这一双清澈、水灵灵、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了,读――

师: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拿起课本,一起读这段,师读“我的母亲”;生一起读“我的母亲”——

师:母亲渐挺的背哪里去了?

生:为我们操劳。

师:母亲那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

师:母亲水灵灵的眼睛哪里去了?

师:当你看到这样的母亲,什么感受?

生1:伤心。

生2:难过。

師:看到这样的母亲,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一段。

师:现在你明白梁晓声为什么这样写吗?假如你真正感受到了,那就说明你有语文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情感的伴侣,只有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腾飞的境界,推动情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是王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采取的灵活的方法。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朗读中读出了词情,更感受到了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是“唤醒感觉”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也是寻找学生情感密码的过程。

三、借助文本句式,引导自由表达

有人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破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不同的表达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说到表达效果,就不能不说文本中的言语形式。所谓言语形式就是用以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段,“言为心声”,从感受表达效果中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句式的言语形式,感受表达效果,关键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例如,学生在品读完《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句式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师:出示训练句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回忆起那清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我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看到了……

师:哪位同学用这个句式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按要求复述)

师:想象一下,我仿佛还能听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

生: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回忆起那清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我仿佛听到了邻居赞美姥姥的声音,听到了自己童年的心跳声;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牛兔的剪纸,看到了姥姥剪纸的姿态。

利用课文的原有句式引导学生自由的表达,说出可能听到的、看到的,不但能综合运用课文提供的信息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能帮助解开文中祖孙情感的密码。

四、巧用艺术留白,搭建情感空间

文章都是感情表达的载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去阅读,去体味,并且要为学生营造情感表达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例如,《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一句是“说着,狼向小羊扑去”,为学生的阅读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笔者就抓住这一写作艺术的留白,问学生:“小狼向小羊扑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气愤地说:“狼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会有好下场的。”有的说:“狼向小羊扑过去,小羊机智地向一边闪身,狼就摔到悬崖下面去了。”有的说:“狼扑向小羊,小羊一闪身,狼撞到小羊身后的大树上,受伤了。”还有的甚至说:“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只听一声枪响,狼应声倒下,原来它被隐蔽在树后的猎人用枪击倒了,小羊获救了。”这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给学生搭建了情感抒发的平台,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了文本,让学生开阔了思路。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打开情感宣泄的出口,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在和文本情感一起跳动的同时,学生情感的密码也就找到了。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只要抓住文本情感的這条线,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品析句子,展开想象,借助提炼的文本句式进行自由表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能得到深度的体验,在情感熏陶和感染中情感的密码自然会解开。

成平平,甘肃漳县武阳西街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