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课堂拓展与作业拓展性设计探析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课堂拓展与作业拓展性设计探析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4        返回列表

语文教学“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作业拓展的重要性。当前,语文课堂拓展和作业的布置普遍存在着随意性。其次,内容上无实践性、挑战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有缺憾。三是无法巩固课堂知识形成能力。四是作业的综合性不足,无法起到相应的拓展作用,也就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五是学生消极应付,无法解决质与量的问题。基于以上五个问题,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课堂实践,我就高中语文课堂拓展和拓展性作业设计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语文拓展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拓展到相关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扩大学生的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而且,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使学生开拓思路,闪出火花,涌现创意。

眼下,语文课堂内外的拓展有种种误区,最普遍的就是存在着随意性。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文章结尾有一段景物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段文字堪称经典,几乎所有的语文同仁都会重点讲解,并且设计拓展,以加深学生对这种以景结情手法的理解。有一篇教学设计却在紧要关头设计了一篇关于相思的歌曲让学生欣赏,非但没有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反而大大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性,更没有完成对以景结情这种写作手法的掌握。

作业设计应该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以学情为基础,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在语文作业的形式、内涵、载体运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突破,它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活性的特点。所以,语文作业拓展既要充分利用教材,研究教材及学生学情,从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类型,激发学生做语文作业的兴趣和学习语文学科的热情。又要充分利用教材,研究教材及学生学情,研究如何拓宽阅读的范围,扩大学生的视野,沟通课堂内外,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更要思考如何使知识相互比较,补充,融合中重新建构。

继续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章结尾一段的景物描写教学拓展笔者是这样预设的:

第一种通过提问引发思考: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这样以景结情,余韵袅袅的结尾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说出了好几篇文章,笔者就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做了引申讨论。

第二种出示修改的诗句“离别后,相思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加深文章情感。

第一种是从形式方面进行拓展,巩固写作手法,巩固课堂内容,联系所学,复习旧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第二种从内容方面进行拓展,体会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加深学生对百年老屋,三代女性,世事沧桑的理解。

又如高中古诗文篇目中有许多留白艺术的运用,教学中如果合理补白,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有“客从外来,与座谈”一句,简直精妙极了。可以提问学生“与座谈”三字能否删去,讨论中自有其妙,同仁可以一试。

这就要求我们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拓展、作业设计不被重视,重复机械训练,重知识巩固,轻探究能力培养,无法巩固课堂知识形成能力,综合性不足,无法起到相应的拓展作用,学生消极应付,无法解决质与量等现状。撑语文工具性,人文性这只长篙,明确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的创新目标,扎根语文课堂,在拓展性作业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增强语文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趣味性,发挥“大语文”作用,向着语文青草的更青处漫溯,在助力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思路,同时也帮助语文教师更加明确教学拓展和作业布置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春紅.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G]《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08期

[2]王立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实施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胡晔琳.依托课内,拓展课外——中学生课内拓展阅读的价值探讨和实施策略[J].新教育,2017(34):26-27.

[4]符建美.立足课内 拓展课外——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整合[J].语文天地,2015(29):70-71.

王玉鹏,甘肃永登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