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语文课堂智慧起来
杂志文章正文
让语文课堂智慧起来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1        返回列表

毛念领 庞培刚

每年一届的张家港市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金秋时节如期进行,成了港城教师学习他人、发展自身的一次盛会。正如第十九届“发现教学智慧,发展学生学力”这个主题,在课堂上,我们随时可以在师生的和谐交流中,感受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产生的闪亮火花,感受到学生在智慧的碰撞中的满满收获。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沈周霄老师借班上的一堂《小说悬念制造的秘密》就是让我们见证智慧的语文课堂。

整合:教学选择的智慧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所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确实,选择恰切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对于新课阅读教学,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文一篇篇地教,老师省花力气,学生省动脑筋,至于教学效果,一堂课也很难辨个高下,或许从公开课的层面说也四平八稳一些,不求有突破,但求无差池,这也是众多阅读课教学的普遍性选择,何况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小说,篇幅已经不短,理清情节,分析人物,谈谈技巧,一堂课的量足够了。到底教什么?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是个充满智慧的活。

令人可喜的是,沈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新课程标准对于课堂、对于学生的新的要求,他巧妙地将课内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课外小说《两块面包》相结合,选择两篇小说中共同的一个点——小说悬念的制造,进行重点突破,在突破这个点的时候,《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情节、人物也有了清晰的明确。而且,这个教学内容的选择,本身具有一定的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这一做法也非常切合2020年新高考的要求,将来的语文高考试卷中或许就会出现教材课文和课外文章结合进行命题的形式。阅读,思考,让沈老师的目光聚焦到了正在发生的高考的悄悄变化上,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智慧起来,这是教学获取成功的第一步,应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三步:教学设计的智慧

教学小说悬念的秘密,如何架构课堂?这就要有教学设计的智慧,沈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三步走:

第一步:弄清课文具有哪些悬念

作为阅读课,老师应该要会和学生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其实,这一步在教学中是最基础的一步。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搞明白课文有哪些悬念,这是阅读课能够往前走的基本环节,沈老师的课堂也不例外。虽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确定了教学内容后,“怎么教”就是个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事实上,确定了“教什么”后,“怎么教”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解决学生课堂能够收获多少的关键。

我们不妨研看一下课堂开头的教学实录:

师:《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小说代表作,欧·亨利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你们知道这样巧妙的悬念是如何设置的呢?

生1:伏笔。

生2:铺垫。

生3:情节有波澜。

师:能具体说说怎么设置伏笔、铺垫和波澜吗?

众:……(面面相觑,回答不出)

师:现在不知道没关系,这正是我们这堂课要给大家解答的谜团。其实,《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不仅结尾很有悬念,作品中谁是主人公也一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悬案。同学们,你们觉得琼珊、贝尔曼、苏艾这三位人物中,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呢?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沈老师不仅激活了课堂,用足了悬念法,更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来解决有哪些悬念的问题,他让学生思考:琼姗、苏艾和贝尔曼这三人中到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步步将小说的悬念揭示出来,“举一发而动全篇”,这个“怎么教”的切入点找得可谓智慧。

第二步:明白小说悬念如何制造

愚以为:正如议论文写作中解决了“是什么”后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为什么”“怎么样”一样,阅读教学中不能满足于“是什么”。既然弄清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悬念,那这些悬念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这是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步。因为“是什么”的问题相对是简单的问题,而“怎么样”更要体现一个老师解读文本的智慧与能力。

沈老师作为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他平时喜欢写作,喜欢写作的他因此更清楚小说制造悬念的秘密。在和学生研讨到底谁才是小说主人公的交流中,他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悬念,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了制造悬念的秘密有两个:一个是视角转换,包括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两种;一个是人物逆转。

我们请看课堂中的两处归纳:

对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这个戏核的秘密,贝尔曼知道的最多,因此,不能以他的视角写,一写就没有秘密了;琼珊知道的最少,用她的视角写,既可以逼真地描写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在风雨中的情形,又不会让读者过早地知道叶子是假的,压制了悬念;苏艾知道的刚刚好,通过她的视角,可以释放悬念,侧面转述贝尔曼的英雄事迹,显得更真实,而且贝尔曼从一个和她们关系不太密切的边缘人,变成了一个真正走進她们内心的人,作品的意义被点燃。

其实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全知视角写的,在关键处,通过限制视角来压制和释放信息,制造悬念。全知视角,有利于作者介绍小说中世界的背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自由展开故事,全知的触角可以触摸到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哪怕是不为人知的心底秘密。

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不仅明白了课文有哪些悬念,知道了“是什么”,更明白了课文制造或产生悬念的方法,知道了“怎么样”,无论阅读教学的层面,还是作为阅读延伸的写作层面,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智慧。

第三步:运用所学进行读写结合

分析明白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制造悬念的秘密,课文的分析到此也就差不多了,但学生掌握得到底如何?这是一堂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每堂课的效果都能“立竿见影”,但一个智慧的老师只有考虑并落实了这个问题,教学才会有效起来。沈老师课前的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让他的语文课堂智慧了起来。

很欣赏沈老师选择欧·亨利的另一篇小说《两块面包》来进一步巩固课堂,更欣赏他让学生为《两块面包》续写结尾的设计。或许如此进行设计不算稀奇,因为很多老师会这样设计。但沈老师选择《两块面包》的阅读并续写结尾的设计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对《两块面包》的阅读,能够进一步巩固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成果;二是学生要写出基本符合《两块面包》结尾的文章,必须充分掌握课堂新学的知识,比如考虑戏核问题,思考伏笔和铺垫问题,利用转换叙事视角来压制和释放信息手段,等等,如此精心设计,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堂也在学生最后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中显得智慧起来。

留白:结束课堂的智慧

如何结束一堂课?有人说: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是的,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让学生在兴趣中开始学习之旅,也在兴趣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向新的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无限的魅力。说白了,这是课堂结束要留白的智慧。

课堂最后时间,沈老师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先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刚刚学到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有关知识,修改自己在课前自学时为《两块面包》写的结尾。然后,先让两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续写构思,然后让同学进行简单评判。因为和原文相距还是较远,沈老师没有将原文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从转换视角的角度,前文写了那个男子,那接下来应该从什么视角写?学生明白:应该从玛莎的视角。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从人物逆转的角度,前文所写男子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那在最后的结局中,这个男子还是这样的性格吗?当然必须要行程强大反差,如此才能达到巨大的悬念作用。还有,《最后的常春藤叶》有“叶”这个戏核,那《两块面包》应该以什么为戏核?把这些问题厘清了,你才有可能写出精彩的结尾。当然,不管是视角的转换,还是人物的逆转,所有的一些在前文都有暗示或伏笔,如此才能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学生似乎恍然明白,答案仿佛呼之欲出,这个时候,更多的老师会将原文结尾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小说构思艺术之妙。但沈老师没有这样做,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沈老师说:下课的铃声响了,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完善《两块面包》的结尾。老师在这里再提供一篇微型悬念小说《鞋》的前半部分,课后尝试把它写完。结尾到底如何,老师当堂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想想,留个悬念,待后揭晓。为了进一步巩固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还设计了给微型悬念小说《鞋》补写后半部分的作业。原文结尾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当堂给出了答案好还是不给出答案好?仔细想想,还是当堂不给出了答案為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思考和交流,课后的思维一定可以碰撞更多的智慧火花,其效果绝对不是将原文结尾简单交给学生所能达到的,这就是巧妙留白——课堂结束的智慧。

由此看来,每一位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都会特别重视一堂课的中间主体环节,这固然重要,但殊不知,要巧妙地切入一堂课,也要适切地结束一堂课,这也是让语文课堂智慧起来的重要手段。

毛念领,庞培刚,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