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三语文复习课也能“别开生面”
杂志文章正文
高三语文复习课也能“别开生面”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3        返回列表

众所周知,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密集度高,训练强度大,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高三的课堂比较沉闷,比较单调似乎已成共识。其实,我们为什么不能多想办法,发挥灵感,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让高三语文复习课也能“别开生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具体可行的做法:

一、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引入评价激励机制

高三,有些语文课堂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原有的“三分钟演讲”不翼而飞。殊不知,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还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高三语文课,“三分钟演讲”应该坚持下去,还应不断强化并提出新的要求。首先,学生的演讲顺序按座号进行,要求每位学生的演讲不能出现“两个重复”,即演讲主题不得重复,演讲中使用的素材不得重复。这样安排的好处,一是全体学生必须认真听清楚每一位演讲者的演讲,才能在自己的演讲中避开已演讲过的主题和素材。二是每一位学生演讲一个主题,使用几个素材。一轮演讲下来,全班学生就可以积累几十个主题的上百个素材了。这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面对不同的主题,都“有话可说,有料可用”。另外,还要求每位演讲者在演讲结束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演讲稿优点、亮点在哪里,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什么好处,当然也可以谈一些不足,以利于日后提高。这样就可以保证演讲可以沿着健康的轨道和提升写作水平的道路前行。最后,每位演讲者将演讲稿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让全班同学在认为写得最好的演讲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看看哪篇演讲稿获得的签名最多,则为优胜者,老师为其颁奖。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生都非常珍惜每人一次的演讲机会,在演讲中看谁新颖,看谁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韧劲。演讲使班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为重难点内容编写小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以往,学生在复习课上,一遇到记忆点比较多的内容和难点内容,就选择放弃。如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词类活用的规律等都是学生最头疼的内容。但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必考考点。于是,在课堂上,老师引来了一些奇思妙想,为每一个文言虚词的含义编写一句口诀,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18个虚词的每一个义项。不仅可在记忆内容多的知识点上编口诀,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也可以编写口诀。在词类活用的复习课上,有学生提问——名词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是主语,也可活用为状语或动词,那如何进行区分呢?如“东望夏口,西望武昌”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两句中都有方位名词“东”。如果它处在动词前,就是作状语;如果这个句子中没有动词,它处在动词的位置,那么它就是活用为动词。我引导学生编写了这样的小口诀:“有动作状,无动作动。”接下来我让学生判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两句中的名词“舟”字分别作什么成分。学生们发现第一句有主语“余”,“舟”作动词“行”的状语。第二句“舟”前没有主语,因此“舟”作主语。学生在此基础上编写口诀“有主作状,无主作主”。

学生发现小口诀通俗易懂,好记好背,原来觉得庞杂的、难记忆的内容,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背诵下来,并在有意无意中掌握了解题方法。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树立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和普及,学生们爱上了背口诀,甚至自己也开始编起口诀。

三、让学生做小老师,讲解易错易混知识点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多达几十种,在诗歌鉴赏的复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表现手法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在班里征集小老师,要求每人要为同学们讲解一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为当好小老师,学生们课前认真地备课,为了不在自己的同学面前丢人现眼,在备课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或者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解決,绝不敢像平时一样,等着老师来教自己。这样便在无形中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意识。小老师在上课时,也能旁征博引:一会儿拿课文中的诗词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虚实结合”中的“虚”与“实”,一会儿又用高考真题展示“触景生情”和“以景结情”的区别。而听课的同学往往会比平时老师上课时表现得更认真积极,同学们都想听听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的同学是如何上课的,而且争着举手向小老师提问——如“拟物与比喻有何区别”“衬托和对比有何不同”等来考考小老师。而小老师也可以随机点同学回答,因此,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生怕回答不上小老师的问题。这样,整个课堂学生们都动起来了,课堂上就解决了许多学生的疑惑,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开展“寻宝兑奖”活动,让学生寻找相应题目印证讲授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常见设误类型主要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信息残缺、以偏概全、绝对化、推断不当、因果不当等。课堂上,老师对每一种设误类型的定义进行讲解后,学生未必马上明白。有时可能对老师的讲解还一知半解。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常见的设误类型。我在班里开展了“寻宝兑奖”活动——课前,先给学生设定要寻找的“宝贝”——不同的设误类型,让学生们在不同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中寻找对应的题目选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看谁找得多,找得准。只要找对一个,就可以在课下找老师兑换一份小礼物。学生们被这个别出心裁的活动吸引,兴味十足,在自己做的练习中寻找了不少的“宝贝”。几堂课下来,学生已经对这些设误类型非常熟悉,能快速地对错误选项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讲解常见的病句类型时,我也如法炮制一番。很快,在课堂上便收到了学生们寻来的宝贝——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重复罗嗦等相应的病句练习题目。这下,学生是真正明白了,不仅知道哪个选项是错误的,还知道它错在哪里。

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自主命题

一直以来,学生都抱怨高三学习就是“考考考”。老师不断出题考倒学生,导致学生产生厌考心理。我决定打破常规,转换一下角色,把语文考试的命题权让给学生,在复习中,大胆地尝试让学生自主命题。语言运用题最灵活,就让学生从这里入手。“图文转换”题,课堂上,美术生展示自己手绘的漫画,让同学们描述画面内容,并解说寓意。信息技术科代表用excel表格制作了本班语文期中考试的情况说明图——作文得分分布柱状图、语文科目每题得分率饼状图、与月考成绩对比的折线图等。这些图表的数据来源真实,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学生觉得很亲切,更愿意为它们做“图文转换”。还有班里的社团干部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绘制了“社团招新流程图”,让同学们用文字表述相关的流程。这样的题目,“取之于生,用之于生”,学生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哪有不愿意完成?

六、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电脑软件,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高三语文复习的知识点较多,随着复习的内容增多,学生们容易觉得所学内容杂乱无章。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及时整理每一章节的内容。而让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点思维导图,则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过的所有知识、经典方法、技能和规律总结进去,使得所学内容系统、有序、不易被遗忘。可是,学生们普遍认为,用纸笔手绘思维导图会占用大量的复习时间,有种既麻烦又实用性不高的错觉,于是常常懒得动笔画。于是,复习课上,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计算机教室,教会他们使用思维导图制作软件,如Mindmanager、Xmind、Imindmap、MindMaster、Freemind、NovaMind。这些软件好学好用,就算是没有什么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也很容易上手。学生刚开始使用软件制作知识点思维导图时,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逐渐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列出每一章节的整体架构,往往一个课时,学生就可将一个月复习的内容整理成丰富、条理清晰的知识点思维导图。另外,软件制作思维导图可以随时添加、删除、修改、调整,当学生每学习到一个新知识新技巧时,就可以往里面源源不断地输入,不受纸张大小的限制。勾画知识点思维导图不再成为学生的思想负担,而是学生强烈要求去上的整理复习课。

七、采取“以旧换新”的方式,鼓励学生按质按量完成练习

高三的复习课上,总少不了做大量的习题,有人说不能搞题海战术,但对于考试,只有通过做练习,才能不斷巩固强化知识点,提升熟练度,因此做练习是每个考生的必经之路。那怎样让学生在题海中遨游而不疲惫呢?我采用了“以旧换新”的方法,即要求学生完成好了当下的练习,经过老师批改后,达到一定分数者,才能领取新的练习。这样一来,以往慢吞吞地做练习的学生,在拿到练习后,能较快地集中注意力,进入状态,提高做题的效率。平常学生经常抱怨练习多,做不完,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拖沓不抓紧时间造成的。现在这些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又快又好地完成了练习,纷纷走上讲台,找老师“以旧换新”时,内心似乎产生一种损失感,觉得自己不能失去老师下发的珍贵的练习资料,于是狠下心来督促自己要把当下练习做好,争取“以旧换新”。而“以旧换新”成功的学生内心又有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感觉自己比别人得到了更多,于是又有满满的动力和信心,继续奋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三老师在复习时,更应想方设法,让课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看似枯燥无味的复习中也能感受到快乐,领略到别样的乐趣。

梁艺峰,广东清远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