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课堂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课堂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提问策略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本次研究中,将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对提问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方法问题进行分析。先阐述了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理念陈旧、提问思想被禁锢等,之后结合课堂教学要求,对提问策略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教师工作有所帮助。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明学生的学习是从对问题的反思、思考中开始的。在我国课改的大环境下,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问不仅可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教学中,必须要寻找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的实施路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教师掌握着提问的主动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个课堂教学依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对于知识的索取欲望更加强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难以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书本中的知识点划分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希望通过“预设答案”的方法,让学生给出的答案可以与教师的预期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在教师所圈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这种“画地为牢”的提问方法,难以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最终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的创设不合理,难以达到预期提问目的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问是实现师生在课堂上信息互动的有效方法,因此有关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但是有研究认为,现阶段很多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创设不合理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对不对”、“是不是”等,而没有从“为什么”、“你怎么认为的”等问题出发。长期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养成思维定式,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多学生会盲目地跟随回答“是”、“对”等,甚至很多学生都没有听清教师提出的问题,就给出了答案,仿佛教师提出的问题成为了“选择题”,这种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问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三)受应试的影响,学生提问的能力受影响

目前中考依然是初中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这种强制性的考核方式会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出现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从提问教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与解答是循序渐进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规律、内在含义等,最终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受应试的影响,很多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度追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任何对问题的发散性思考,都被认为是“不正确”的,逐渐学生将会自我否认这种关于问题的思维发散现象,因此很多学生会出现“只会回答问题,不会提出问题”的情况,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甚至是职业生涯而言都是不利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提问的策略

(一)把握课程主题,围绕学生提出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为了能够让提问教学的效果达到预期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逐渐转变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确定學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法,通过问题来逐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爸爸的花落了》为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整个文章都充满着父女之间的情感,但是初中生受家庭、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理解父女那种深刻的亲情关系。因此针对这种问题,教师需要通过提问策略的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连接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惯常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剖析问题,了解《爸爸的花落了》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心理状态变化等等,最终加深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出以下几种问题:(1)在整个文章中,其故事脉络是如何发展的?(2)作者对爸爸的描写,出现了哪种语气上的变化?(3)作者是如何描写“爸爸”和“花”的呢?请通过文章进行简单概述;(4)整个文章都在写作者对爸爸的回忆,那么为什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爸爸的花落了》呢?作者是不是有“跑题”的问题呢?

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能够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整个文章中知识点的关系,并通过详细阅读文章,按照文章脉络来了解作品中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在持续的小组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对整个文章的知识点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优化问题的内容,加深学生对问题内容的理解

课堂提问是通过问题导向思维的一个过程,当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但是从前文分析中可以发现,在提问教学中,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无效的,难以激发学生对问题内容的思考,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必须要优化问题的内容,促使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内容的思考,提高学习质量。

以《童趣》为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受文章本身内容的限制,教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难以有效掌握文章主旨,甚至对作者所描述的“童趣”现象嗤之以鼻,认为作者的这种“童趣”是非常无聊的,并且教师在讲解整篇文章的“童趣”要素时,只能根据童趣本身来对学生渗透,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与案例分析,将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作者是不是真的从自己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乐趣”等,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眼中的“童趣”。实践结果证明,教师的这种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就需要对问题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眼中的“童趣”是怎样的,请简单描述;(2)作者通过哪几种行为,获得了自己的“童趣”,请结合文章进行说明;(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眼中“童趣”的?你认为作者的“童趣”能否让你感受到快乐?请说明。

通过提出上述问题,教师完全将问题内容与文章的主题契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快速根据问题来进行思考。同时,教师所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童趣”这一主题的认识,能够深化学生对文章的了解,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三)做好角色转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提问教学中不仅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点内容,同样也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了解学生的疑惑,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就目前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受应试的影响,缺乏提问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角色转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理想的提问氛围。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受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所处社会背景环境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将提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能够根据对课程的学习情况,深入了解文章信息。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本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课文提出问题,避免学生因为提问而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在划分为小组之后,开始小组同学之间的提问讨论,此时教师需要走下讲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学生之间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聆听每个小组学生的讨论情况后,发现学生之间完全放开了话匣子,提出了多种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例如“作者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描写孔乙己的身材”“作者是如何批判孔乙己?”而这种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整个课堂的问题氛围理想。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了解学生之间的提问,就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学生不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那么其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傾向于对文章结构、批判思维等方面的提问,当教师总结了学生的这种提问特点,就可以及时终止学生之间的提问研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课堂上做统一解答,这样就能快速了解学生所不掌握的内容,提高了学习质量。

(四)提问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让提问教学方法更好应用在课堂上,在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1)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这种问题的搭配方法,逐渐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因为提问开始的问题难度大,影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2)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连续性。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单一问题的印象很浅,往往是在回答问题之后就快速忘记。所以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发生,教师需要通过连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提问的效果,让学生思维可以快速围绕教师的问题快速运动,加深对问题的印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提问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实践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更深层次了解知识点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教师而言,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了解提问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并根据课堂知识点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产生疑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仅仅围绕教师的问题来开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解小英,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