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传统之风山高水长
杂志文章正文
传统之风山高水长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而当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娱乐至上、道德滑坡、丛林规则等在现实中弥漫的时候,人们时常会感到困惑与迷茫,于是,我们一方面向远处眺望,兼收并蓄寻求启迪,一方面向传统回望,希望能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智慧与指引,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提醒自己记得住“乡愁”。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究竟何在?哪些思想是傳统文化中的糟粕,需要提醒青少年警惕其变换形式卷土重来?语文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传承传统?本文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从古到今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从狭义上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审美趣味等的总和。

被大家普遍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包括:追求独立人格、君子之风,探讨 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道德自觉思想;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与爱国精神;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宽容和谐的思想;敬老爱幼、尊师重道、温良恭俭让的人际和谐思想;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天人协调思想等等。

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时至今日,我们在经历了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之后,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更应当有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色彩浓厚的“三纲五常”等级思想、权力崇拜君权本位、男尊女卑男权本位和忽视晚辈独立人格的长者本位思想,愚民弱民奴性塑造、对个人价值与尊严的漠视践踏、以孝道为名义的对儿童进行的工具性服从性人格的塑造、科学精神的匮乏、契约精神规则意识的缺乏等等,都是值得我们长期反省的。五四时期,五四诸子提倡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可谓慧眼独具、切中肯綮。

三、语文学科在教学实践中传承传统的措施

1.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浑然天成的文化特性,她不仅凝聚着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更积淀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秋水》《氓》《离骚》《兰亭集序》等文质兼美的选文,研究《唐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等优秀的选修教材,都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属感。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言词句、文言现象的学习与积累上,还要注重整合资源,以某个理念或人物为中心,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在探究传统文化类教材内在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阅读板块,从而拓展与深化学生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例如由《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兰亭集序》看古人的审美趣味和天人合一的境界;由《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看仁爱精神、仁政思想;由《五人墓碑记》《离骚》《廉颇蔺相如列传》研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由《报任安书》《逍遥游》《渔父》探究儒道思想的差别与利弊等等。

2.在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

“君子之风”“仁者爱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实际上聚焦于六个层面:

一是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君子之风、道德自觉、生命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之争等;

二是如何解决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问题: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和谐尚中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精神;

三是如何解决自己和社会、自己和国家的关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等;

四是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规律、敬畏自然、天人合一。

五是艺术与审美:人生的艺术化,诗歌词曲、书法篆刻、中国绘画、传统音乐、古典戏曲、中华武术、建筑园林、衣冠服饰、汉字的形成等艺术研究,含蓄婉约、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研究等;

六是人物专题研究:孔子、孟子、李白、苏轼、魏晋风骨、阮籍、嵇康、王羲之、李清照、王阳明、徐霞客、郑板桥、朱耷、石涛、徐渭等。

教师可以围绕专题整合阅读素材,组织学生展开板块式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定向设题,指导写作。

例如研究“君子之风”专题,笔者在《〈论语〉〈孟子〉选读》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整合了《君子的意义》《君子与玉》《君子之道》《中国君子文化研究》《君子小人十大区别》《君子风度》《〈论语〉中君子的人格美》等文章进行了专题阅读,最后又以“君子与小人”为题目,做了作文训练。

3.开展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活动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添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涵养中国少年的独特气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自我文化认同感。

例如:硬笔书法比赛、汉字英雄大赛、诗词大会、诗歌朗诵会、《雷雨》《长亭送别》《霸王别姬》等校本剧演出、十八岁给自己起字、我最喜欢的汉字、古典绘画艺术鉴赏、传统文化艺术(琴棋书画、丝竹管弦、诗词歌赋、刺绣、园林、戏曲、茶道等)专题研究、结合季节时令举行诗会(春天的海棠诗会、夏天的爱莲诗会、秋天霜林诗会、冬天的踏雪寻梅诗会)、临近毕业时举行的三行诗会等活动,都深受学生喜爱。

4.结合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城市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文物馆藏、民俗艺术、名人故居,这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遗存。激活这些文化记忆,既可以把课堂教学搬进博物馆,又可以将地方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引进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涵养家国情怀。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很多传统文化名片,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汉代三绝”之一的徐州汉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繁密充盈,线条粗犷奔放,石体较大,内容丰富,有动物有人物有写实有想象,艺术特征统一中又富于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审美愉悦,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知识也极为丰富。汉画像石产生于本土、描绘了先民的生活与信仰,极易激发起同学们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共鸣和对文化传统的认同。

除了“汉画像石研究”之外,“李可染绘画研究”“徐州与苏轼”“舌尖上的徐州”“邳州剪纸”“楚汉相争古战场”“霸王别姬戏马台”“燕子楼头苏小小”“云龙山上放鹤亭”“彭祖与美食”“拉魂腔”“柳琴的魅力”等等,都是极具传统文化色彩与地方历史文化风情的探究性学习的选题。

以弘扬传统文化,寻求文化归属、凝聚文化认同为主要目标;立足课堂,深入研读教材,由文字而文化;读写结合,以传统文化专题研究为线索,在板块式阅读的基础上推进作文序列写作;开展语文活动,以传统文化元素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语文能力;整合校内校外文化资源,涵养家国情怀;理性思辨,爱而知其弊,以现代的眼光与开放的文化视野,审视传统吸收精华……让传统之风,山高水长。

林岩,江苏省徐州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