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提问,一定是有效高效
杂志文章正文
提问,一定是有效高效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学科,相比于其它科目,它更注重“文道统一”。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与学问皆起源于质疑。在语文课堂上,高效率的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学生将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是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故此,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课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源源不断的吸收知识。

一、课堂提问要灵活掌握尺度

在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中,课堂提问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若问题过难,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想出答案,就会让课堂陷入“冷场”,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中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智力发挥,同时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打击。因而,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当将一些困难问题进行分解,使其成为一些简单问题的组合。进而对这些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加大,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蔓延。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文章的主旨进行分层,逐一剖析。教师可以按顺序提出下列问题: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时,她的精神状态如何?当祥林嫂的第二次来到鲁家,祝福时它的谨慎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祥林嫂捐门槛后,它的精神状态又如何?祥林嫂最后惨死时又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已经对《祝福》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些猜测。对在“祝福”这一线索也有所把握,理出一条祥林嫂心理变化的流程线,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寓意。

二、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

教师应提出科学的问题,要求语言和句子具有逻辑严谨、思维正确的特点。科学和谬误是两个极端,本质上是相反的。然而,有时老师故意犯错,刻意误解。可以促进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接受科学和谬误相生相克的影响。例如,当一个学生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回答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否定它并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展成为学生思维的惯性,不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时候,犯错误是明智的。在错误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将延伸和挤压许多荒谬的结论,启发学生在“证明”和“反证”中思考,在每一次受挫中感知,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钱梦龙先生就极为推崇这一方法,在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作讲解时,有这样两个案例:“愚公年且九十”,对文中的“且”字,他并未给学生直接解释,而是向学生提出了“愚公就是几岁”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恍然想到愚公还没有九十歲,那这个“且”就应该是“将近”的意思。另有一说,在讲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和“遗”二字时,他也未直接讲明其意,而是提问道:“邻居小孩去帮愚公挖山,他爸爸是什么态度?”学生只要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孀”和“遗”的含义。这种巧妙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质疑与辩证的思考中,体会到思考的强大作用。

三、课堂提问可以顺逆相符、正逆相交

“顺”就是指顺问,教师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使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问题如果设计的足够巧妙,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就《将相和》这一部分中的“和”展开提问:所谓“和”是指什么?“将相和”又是指什么?“将”和“相”分别是谁?他们为何不和又为何相合?是什么促成了二者之间的变化?这些问题层层递进,能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按照课本主线完成一次有效的阅读,自然而然对课文进行了理解。

“逆”就是指逆问,教师要从与文章相反的视角进行观察思考,与文章内容观点相对立,使学生在矛盾撞击的过程中,迸发灵感的火花,深入思考其中的问题,以反推正。

例如《祝福》一文中,祥林嫂改嫁之后,丈夫儿子相继死去,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镇上的人依旧称呼她祥林嫂。教师这时就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大家不叫她贺嫂或者六嫂?”学生经过对原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后,就会得出这是封建社会对改嫁后女性的一种蔑视导致的。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要能够掌握准确的切入点,不可牵强附会、无中生有。

在语文课堂上,想要求得良好的提问效果,就要教师拥有足够的智慧,将各种容易忽略的细节抓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展开,要善于与学生“唱反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如此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

贾红梅,北京市外事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