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于略读课转型和语用落实初探
杂志文章正文
关于略读课转型和语用落实初探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精读课不同于略读课。

我们教师是要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语文方法和策略,然后在略读课文中加以实践运用。

在新课标新理念新精神的倡导下,精读课都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可想而知,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教师是要更加放手,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实践,去运用,因为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

一、明确略读课性质和教学要求,严格区分精读课和略读课。

2000年小学语文大修订版教材出版,由人教社小语室编著的《教学用书》指出:“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有心的教师,通过仔细阅读课本,就会明显区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编排体例上的不同。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组的精读课文第15课《落花生》,和略读课文第16课《珍珠鸟》为例,来区别两类课型的不同编排体例。

精读课文《落花生》,在课文后面有生字条和生字表,还有思考练习题以及“小练笔”、“资料袋”;而略读课文《珍珠鸟》则在课前有导读,课后只有生字条。

生字条中的生字,是要求读读记记的;而生字表中的生字则是要求读读写写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尤为明显的还是略读课前的导读。课前导读往往由两方面内容组成,首先是连接语,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紧紧连接起来,如《珍珠鸟》的连接语内容为“通过普通的落花生,我们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呢?”连接语之后,便是本课的学习要求:“读一读下面的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

我们用心阅读课前导读,抓关键词,则不难体会、分析出略读课的学习特点和要求来。还以课文《珍珠鸟》的课前导读为例。归纳起来,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有三个任务和要求:一是“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是“读一读下面的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三是“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第一条任务学习方法不太明显,第二条给出的学习方法则是“读一读”“想想”,第三条是“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体会”……这些字眼儿显示出来的,显然是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

二、统整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起点,又是归宿。而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包括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关键的把握,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教学步骤的设计等等。

试以《珍珠鸟》为例,我们首先整合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在上述三个目标中,第二个目标显然是核心目标,达成了它,另外两个则水到渠成。因此,教学流程便可以围绕目标二来设计。

课文作者丰子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我们教师再品读课文,《珍珠鸟》简直就是一篇美文、一幅画作,文中有画。因而,我们教师结合文本特征,宜采取“美文美读,丰富积累”的策略。

于是,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教师范读课文,展示“美文画作”;学生思考:“‘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并用笔勾画出相关词句段。

2.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味“美文画作”,进一步完善勾画出的“‘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相关词句段。

3.学生汇报课文主要内容,并梳理出文章脉络。

4.“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指导背诵精彩段落。

5.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1)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2)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

三、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实践语言文字运用。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努力综合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在《珍珠鸟》教学设计中,第一环节的设计:教师范读课文,展示“美文画作”;学生思考:“‘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并用笔勾画出相关词句段。其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一幅幅画卷之中,使得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为下边的感情朗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以及语言积累,做好铺垫。学生一边听教师范读,一边想象画面,同时通过勾画关键的词句段,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这样的设计,既有人文要素又有语文要素。

这个环节由于承载着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预设学生可能很难完成。于是,我们再来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味“美文画作”,进一步完善勾画出的“‘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相关词句段。

如果说第一个环节主要运用的学习方式和主要培养的学习能力是“听”,那么,第二个环节就应该是“读”。在学生朗读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能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理解力、归纳概括力等。

在学生展示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过程中,教师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即“我”得到珍珠鸟信赖的过程:

接下来的两个教学环节,就重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综合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教学”,通过问题引领,促使学生深层次研读文本,背记文本,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对一对珍珠鸟“一点点熟悉了”;在和雏儿相处的过程中,雏儿渐渐胆子大了,乃至发展到“它完全放心了”。这个渐渐信赖的过程,一定是我为珍珠鸟做了一些事情,而且珍珠鸟也一定有所回应。请同学们抓住相关段落,细心咀嚼文字,用心想象画面,用简短的语句把‘我和珍珠鸟之间发生的事情概括出来,把值得背诵的精彩段落背下来!”教师可出示表格,供学生在括号内填写:

学生感知到了文本的精彩,才会有背诵积累的欲望和主动运用的冲动。不妨,我们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活动,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去掉段落中的三个“一会儿”,读一读;再和原文比对着读一读,体味这小家伙的“神气十足”。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抓住段落中的三个“一会儿”,来背诵段落。

“起先,(   ),随后(  ),一会儿(  ),一会儿(   ),(   ),一会儿(  ),(  )。只要( ),它就(  )。”

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其它段落,教师也可以推荐背诵的段落及理由:

无论是内容的理解还是精彩段落的背诵,我们主张先由学生独立学习,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教师点拨。这样,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了。有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语言积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再来谈启示、体会,自然水到渠成。我们指导学生,可口头发言,也可书面表达,还可以图画展示……任由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上便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张俊杰,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特級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