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敲开阅读之门,让学生爱上阅读
杂志文章正文
敲开阅读之门,让学生爱上阅读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教师眼中完美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气氛高涨、高谈雄辩。它崇尚的是师生之间的心领神会、契合会意,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的深度对话,这才是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唯有读书方宁静”,每一篇文章,每一本好书,都能引领学生细腻地体验生活,深沉地感悟人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决定着学生理智水平的发展。教师既希望阅读教学可以完美快速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又希望他们可以学会读书,从书中感悟一方宁静,获得一方净土,赢得一份智慧。

不过,反思当今的阅读教学课堂,阅读教学之路是否豁达?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从而开启他们的读书之路呢?

一、阅读教学现状堪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固定为师问生答。倘若让学生提出质疑,他们时常会瞠目结舌,似乎侵占了教师的专利;倘若让学生赏析文中精彩之处,他们时常不知所措、无以言表;倘若让学生讲述自身的感悟,他们时常才尽词穷、索然无味。更有甚者,将课外书置之脑后,甚至连教科书也不闻不问。为什么阅读教学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呢?

1.传统式“讲读”

所谓的“讲读”,教师对文本讲解分析,在教参的推动下,引导学生说出答案,从而替代学生学习。教师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越发不喜思考,越发没有想法”。而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教参”的过于依赖。教师在教参引导下,失去了自身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学生则更无法去体会文本、领悟深意了。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标准”答案的存在。那标准答案的依据来自于什么?显然“教参”的参与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而教参无法真正结合具体学情去思考,是“虚假”的体会。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作者是如何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呢?在对于名句进行解析时,教者为引导学生接近“标准”,极力疏导,学生对文本的品悟在教师一步步“讲读”诱导之下毫无意义,最终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读书品悟的水平。这样的“讲读”式阅读课堂有何作用?

2.拔苗助长式“应读”

所谓的“应读”,教师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教学,参照应试模式,将语法、修辞,应付解答的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将阅读方法作为阅读的思想,作为应试的手段,毫无兴趣可言,毫无快乐可言。

3.无的放矢式“混读”

所谓“混读”,就是阅读过程中盲目随意。将重心放置于思想,而置词汇、修辞、组织于不顾的教学课堂。这样的课堂中所获取的思想也仅仅是浅浅而论。在外观摩课堂中,很多阅读教学与文本脱轨,只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课堂氛围热热闹闹。这样“混读”的课堂无法称之为精彩,原因在于没有实质的生成。在无的放矢式“混读”课堂中散读,将语文修炼的本性抛弃了。

4.浮光掠影式“浅读”

很多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快餐式”阅读,有些为之消遣,有些为之情节。因此,在他们本就狭窄的阅读时间内,缺少了阅读耐心,越读越快,越读越浅,阅读过程也最终演变成“浮光掠影”,阅读则成了毫无深度的肤浅阅读。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丰富的文学素养?

二、打开阅读之门,爱上阅读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行走了十几年,却对阅读毫无兴趣可言,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归根结底,语文教师是否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笔者认为需要交给学生“解读”“赏读”“悟读”三把钥匙,开启学生阅读之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1.解读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读。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时需明确三点“问什么”“谁来问”“如何问”:

①“问什么”:首先问主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其次问写作方式,文章是通过哪种形式表达的呢?最后问细节,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悟细节。在问题创设中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欣赏,从而对文本生成感悟。

②“谁来问”。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都是教师創设问题情境,学生解答。教师创设“追问”之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课堂不在少数,看似丰富多彩,事实上却单调乏味。学生在接二连三地问题情境中周旋,深感疲惫、浮光掠影。教师喊着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口号,然而,这样的课堂主体是谁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课堂伊始,学生很难提出有建构的问题,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设疑。

案例如下:笔者在执教《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设疑的:

师:……各位同学,先听老师提两个问题,你们进行仿照,然后自己设疑,自己解答……

师:下面听一下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段话,我现在做了一些改变,看看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声情并茂地诵读“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有了什么变化?

……

师:很好。我将文中的“已、“只”、“该”等一些词语删掉了,采用的是比较揣摩法。现在你们能不能仿照我的方法,设疑解答呢?

……

案例中,笔者示例,教学生问问题,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质疑。

③“如何问”。教师的疑问要源于学生,却又高于学生。从学生的根本出发,逐步耐心引导,层层追问,步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延展,从而生成正确理解,从而真正发挥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2.赏读

阅读教学,须从文本的整体入手,感悟作者字里行间透露的情感。在阅读中准确捕捉文本中的词句之美和其中深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赏读习惯,模仿经典表达,权衡用词,匠心造句,理清层次,表达精准……赏读可以是多种角度的,可以基于课文进行训练,从中感悟语文之优美。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创新式地赏读。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风韵文章意动,感悟文章意境,对诗歌或散文进行改写。

案例如下:笔者在执教诗歌《雨巷》时,引导学生使用诵读、吟唱、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展现自身对文本、诗歌的个性理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能量,更是体味出作者句式的独运匠心,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对语言品悟的兴趣。又如,进行小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景色描述及抒情感悟的句子进行摘录,在拟定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改写。

赏读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地的,而这一切都贵在坚持。教师需引导学生邂逅文本时,无论出处,都牢牢把握,或读或写,或品或赏。长期养成,终成习惯,爱上优美的文字,恋上细腻的情感,品悟完美的细节,逐步积累语文素质。赏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坚持是积累的有效方法。不过累积知识绝非弹指之间,语文教师需培养学生个性赏读能力,步步累积,从而让他们获益匪浅。

3.悟讀

不少学生喜爱读书,甚至于书不离手。不过,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读而读,其中滋味却无法体会,仅仅是“小和尚念经”罢了。当然,也不能说这样的读毫无意义,只是缺失了一份成长,少了几分感悟罢了。学生阅读唯有自我感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实现真正的阅读。语文教学中,实现真正的悟读,才能表达和写作。朱自清说过,想要真正获得思想,就需要借助语文要求学生口头表达或作文,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设计简洁性的文题,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言语表现自身的感悟,让语言不断优美,不断流畅,不断宽广,不断升华。

比如,笔者在教学《庄子·秋水》一文时,主旨启示人们不能自我满足,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前进。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你有没有什么寄语想写给河伯?请用简洁的一句话表达。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生成了各种感悟,有的说“不想成为井底之蛙,则需不断进取”,有的说“保持谦虚谨慎,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有的说“若是只会孤芳自赏,那就望不到天地之宽广”……当然,“悟读”训练不仅仅存在于课内,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日阅读一篇作品,制作读书卡片,并用简洁的言语来阐述自己的感受和个性见解。

悟读形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教师需牢牢抓住阅读教学的目的,引导学生将阅读视为快乐,在阅读中感悟生活,提升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

阅读,可以提升见识,拓宽心智、风韵心灵。因此,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丰盈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筹帷幄,引导学生打开心灵的天窗,爱上阅读,去体会,去品悟,丰富心灵。

郑旺吉,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