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多重对话,绽放语文课堂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多重对话,绽放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彭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既能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也能启发学生思维技能。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是师生双赢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有效地开展多重對话。本文就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浅陋之见。

一、师本对话

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读者可以通过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新意。教师是文本的最先接触者。作为教师,不能过分的依赖参考书,必须借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认真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立意和艺术技巧有初步的、综合的印象,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

“师本对话”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基础。教师必须对文本充分的解读,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如在讲解《雷雨》(节选)一课时,教师要了解曹禺创作剧本的时代背景及创作原因,学生可能会对剧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是否存在爱情产生疑虑,为什么周朴园对与鲁侍萍之间的点滴生活如此怀念,并把这些记忆保存至今,这又作何解释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曹禺创作《雷雨》的原因。中国古语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文学作品本身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教师要立足文本,细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二、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既包括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景象等方面内容的对话。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做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

在生本对话时,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在讲解文中的文言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焦母为什么要遣送刘兰芝回家?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学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有人认为是焦母的强横和专权,有人认为是刘兰芝自身性格与焦母不和,有人认为是焦仲卿的软弱。这时,教师可结合相关资料,给学生介绍当时背景及封建家长制在古代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深层矛盾。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成功的对话是有活力的思想的碰撞,而有活力的思想来自于学生深深的感悟。学生与文本的倾心对话正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基础。生本对话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文本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看成是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生成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新的文本意义。

三、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蕴涵着教育的相互倾诉和诉说,具体表现为提问与回答、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诉、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中学习。要想真正进行师生对话,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如在教学《赤壁赋》一文时,我和学生一起对苏轼的心灵世界进行探讨,通过介绍苏轼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走进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陌上桑》一课时,与学生一起谈论“各种人物都不约而同地‘观罗敷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好色”,引起课堂的混乱。这位教师因势利导,点拨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上来,并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艺术效果。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做出补充,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文本是载体,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共同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成长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