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阅读:从小课堂到大世界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阅读:从小课堂到大世界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李志

在探索部编教材“三位一体”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我从一开始的教读课“用力过猛”,自读课“无所作为”,课外阅读课“任意发挥”,到现在渐渐萌发了自己一点点的想法: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着眼于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这本“小课堂”,走向课外阅读这个“大世界”,从而拓宽阅读时空。

一、目标引领,为自由阅读掌舵

部编教材相对于其它版本的教材,更注重单元设计,怎样落实单元重点,如何串联篇与篇之间的阅读要点,都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全面考虑,这就需要有一个单元目标的引领。在学期初上朱自清《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然而,可能是因为对课文太过熟悉了,上着上着,朗读指导就成了走过场,“盼春、绘春、颂春”的文本结构和挥之不去的“春草”“春花”“春雨”“迎春”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课堂的既定目标不知不觉发生了严重偏离。从这节课的失败中我意识到:教读课文应该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再结合文体特征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越是熟悉的老教材,越不能囿于既定的教学思维;有了教学目标才能明确“教读课”的教学重点,才能让课堂面貌有更多元的呈现方式。

课内的教读、自读课文僅仅是学生阅读的开始,学生阅读的终极目标是“爱上读书,自己能找出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温儒敏)。自由阅读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但是在阅读起步的时候,是需要教师给出阅读目标的。目标不是为了约束学生阅读的个性与自由,而是提供一种方法、策略。

在《海底两万里》名著指导课中,七年级学生对“怎样快速阅读”其实是云里雾里的,因此教师有必要明确哪些内容用哪种策略和方法来教好。同时,教学时要充分考虑“科幻小说”的文体特质,科幻小说主要是借助某一角度来打量生活,激发想象,既不能像读历史那样去“坐实”,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小说。于是几经修改,最终我是这样表述教学目标的:

1.通过借助线索与目录,掌握快速阅读的基本方法。

2.通过精读章节,赏析科幻小说的艺术效果。

3.通过比较分析,获得阅读感悟。

这样的目标设计,既是引导学生用更多的阅读方法来读一本书,也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适用于什么样的内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自主阅读、深入阅读。在实际引导学生阅读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我还会鼓励学生确立“自学目标”,通过“自学方式”进行“整本书回顾”和“专题探究”,让学生在目标指引下由浅入深地把整本书读完。某些章节具体如何切入,可以与学生商量着进行,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目标引领,是为了学生今后放开阅读和自由阅读做准备。

二、策略渗透,为拓展阅读护航

如何促进阅读教学更有效地前行?如何真正使阅读课能尽快转型,达成阅读策略研究目标?探索“教读”和“自读”课之间的桥梁,使阅读策略与方法相互联系是至关重要的。适当地从课内获取阅读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一定有效。

以《猫》和《动物笑谈》的教为例:教读课《猫》是一篇关注生命、拷问人性的文章。我以人和动物这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视角为抓手,引导学生从“人眼看猫”“猫看人眼”“人眼看人”三个层面去品析猫性、人情、人性,一步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最后深入到对人性的自我反省。精彩的语句赏析,主旨句的深挖,生活阅历的提炼感悟,这些方法和策略都努力涉及。教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单篇课文的学习学会阅读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也就是说教读课文不再仅仅是“教本”,它还是“范本”,通过对《猫》这一课的精雕细琢,我想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这样的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成此类文章的教学要求,还可以举一反三,用这种思路去完成自读课文《动物笑谈》的教学。学生运用在教读和自读课中学到的阅读经验,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增强阅读能力。

再以《海底两万里》为例。为了让学生对小说有读下去的兴趣,我设计了四个有关指导方法的小贴士:

小贴士1:根据目录完成旅行路线。

小贴士2:浏览时,随手画出文章里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

小贴士3:浏览时,学会取舍,抓住关键信息。

小贴士4:用关键词分享阅读感悟。

《海底两万里》这次阅读课,我特别留意阅读方法的渗透,把这本书作为一个例子来教,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勾连。在课前,我针对内容设计了“阅读观察表”,布置学生一遍阅读一遍记录。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根据目录完成“鹦鹉螺”号的航行路线。这两个策略让学生兴致高昂,也对这部长达40万字的小说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指导学生浏览时,要求学生随手画出文章中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以时间为线索来寻找与海洋有关的内容”这样的活动是在原先航行路线几个点基础上的“发射”;有的“方法”为阅读护航,之后学生分享不同海域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所见奇观或主要事件时自然滔滔不绝,达到了很好的阅读分享效果。至于精读几个章节的活动,则是练习跳读,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圈画、跳读、抓关键词,这些都是我们在教读课、自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策略,取课内之法用之于课外,我想这应该就是“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良性循环的发端。

三、活动铺路,为推进阅读激趣

以学为中心的活动是必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的,不只是到了自读课几句让学生活动就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在教读课上看不到学生的任何活动,就很难想象学生在自读课中能有精彩的表现;如果我们在教读课上有活动意识,让学生在获取方法的同时充分地参与活动,学生在自读课上就会独立地开展活动,过去那种无序低效的课外阅读就会变得可控而高效。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学生在预习单中用“昏庸”“荒唐”“可笑”这三个词语对皇帝的形象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可见学生对这篇童话的情节和人物的理解是准确的。基于这样的学情,我把教读课《皇帝的新装》教学重点设为调动学生自己的体验,深入精读文本。为突破这个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觉得最夸张的细节是什么?

2.互动探究:最后为什么让一个小孩来揭穿骗局?这样一个故事,真的会发生吗?类似的故事会不会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首先,夸张是童话作品的重要特点,这篇文章处处都是夸张。“你觉得最夸张的细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势必带动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在浏览比读之后,借助精准的阅读来确定到底哪一段、哪个地方才是最夸张的。其次,骗子的骗术是文章想象最完美的体现,巧妙之处在于有心人一看便知这是骗术,而这明显的骗局居然没有一个大人敢点透,这是为什么?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本身去分析皇帝、大臣、官员、百姓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的逻辑,學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精彩语句的赏读,而荒诞的故事得以顺利发生的原因也自然水落石出了。

如何让课堂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延伸发展?我认为这种互动探究模式不失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更是为学生课外阅读搭建了重要平台。

以《西游记》为例,七年级上册的这部名著的教学要求是巩固精读与跳读。精读与跳读不光是需要多读,课堂实践中更需要结合活动来开展。我在指导学生专题研究《西游记》“一波三折、反复叙事”方法时设计了三个活动:

1.指导精读《三打白骨精》,学习“一波三折、反复叙事”的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精读《三借芭蕉扇》,小组交流故事的“一波三折”。

3.小组合作阅读目录并进行交流,说说小说中还有哪些故事也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方法。

《西游记》中,大多数故事都是通过“一波三折、反复叙事”的方法来呈现的。而学习这部名著的重点是“精读与跳读”,活动的设计当然要紧扣课外阅读课教学重点而深入,我以指导学生精读《三打白骨精》为例,请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赏析《西游记》中另一个精彩的故事《三借芭蕉扇》,使其能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更多类似的故事:《狮驼战三魔》《流沙河收服沙憎》《火云洞大战红孩儿》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精读”和“跳读”有了更具体、直观的认识,这样的“精读”和“跳读”,学生才能更好地内化。

“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智慧也是这样,思维与思维碰撞,才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阅读活动的设置,就是希望学生在个体与个体的相荡相击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达到最优效果。在目前学生独立阅读还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多一点活动的铺路是必要的。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获取心得,获得阅读的喜悦。

阅读,最终要从课内走向课外。我希望也愿意看到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能够在课外阅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新教材实施以来,课外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如果站在“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中看课外阅读,我们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课内和课外阅读自行其道的现象还存在着。什么时候从被迫的整本书阅读走向自主的整本书阅读,什么时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