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为高效课堂寻一个“把手”
杂志文章正文
为高效课堂寻一个“把手”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周大力

何为“高效课堂”?即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

何为“把手”?即有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现状,我认为这一“把手”就是挖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课堂的被动式学习对比来说的。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学生就像一个容器,主要以“听”为主,当堂训练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

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需要从“课堂模式”上入手,这个模式的关键点是把握老师“讲多”与“讲少”的问题。我校前几年也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活动,而且我认为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也逐渐普及开来,我姑且称呼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先学后教”。所谓“先学”是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前预设好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预习及课堂的自主学习;“后教”是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后对知识盲点进行点拨并进行强化训练。

从时间跨度讲,整堂课主要分为自主预习和课堂主体两部分,课堂主体又分为目标与指导、先学、后教与当堂训练四个步骤,我就以《琵琶行》这一课为例对这两个部分进行具体阐释:

一、课前的自主预习(预习与预习检测多放在课前完成)

很多时候我们把课前预习看做是四十分钟课堂的前奏,如果少了这部分,多数课堂教学便无法顺利的展开,当然这也因课文知识点的难度系数而言。在平常,我们要时常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课前预习”的意义。

首先,“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进入高中,“自学能力”对每一个学生都极其重要。高中较之于初中的差别,自习课的时间很多,在北方大多数高中学校,从周一到周六,学生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都要坐在教室里,除正课下课外其余都是自习时间。老师们也不再像初中、小学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你、唠叨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学生的潜力。一个没有自学能力的高中生,必然被高考所淘汰。

其次,“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在老师布置好预习任务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自己学不懂的地方。有心的学生会用笔记将其记录下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旦同学或老师讲到了这个地方,他的注意力便会高度集中。在理科(理化生及数学)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逻辑思维较差的女同学,若失去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那么她的课堂学习效率是极低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听课过程有的放矢,岂能不高效?当然老师也要做好学生预习的检查及检测工作,因为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布置工作不检查,效果等于零。

第三,“课前预习”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如在语文或英语学科预习过程中,一些同学的基本功较差,对一些以前老师上课时明明讲过的基础词汇或语法知识记不牢,更不理解。这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便可通过查看工具书、问同学或搜索互联网等方法将这些曾经的知识盲点标注于书内,才不至于课堂跟不上老师的步伐。长期的坚持,你的知识漏洞会越来越少,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第四,“課前预习”可帮学生增加对知识点的“熟练度”。

不管是哪一学科的知识点,学生必须经历多次的“反复学习”才能够将其完全消化,而文科(政史地与语文)的学习尤其如此。文科的学习规律可用“重复”二字来概括,对知识点的复习每多一次,记的就越牢固,对知识的掌握就越加的熟练。“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首次学习遗忘的最快,第二次学习后遗忘速度加慢,第三次复习记忆效果会更好。知识记的越牢,理解的越深刻,做题的速度自然就快了,从而更能适应考试。

在《琵琶行》这一课中,小序部分是“文言文”,主要交代了创作背景;而正文部分也有一些学生不好理解的句子,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完成的,所以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前预习的任务是:熟读全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并标注在文本中。学生们扎扎实实做好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越熟悉,课堂的主体部分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

二、课堂主体部分

1.“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的展示。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要使用到的方法。(时间一般为2分钟)

教学目标即方向,目标代表着效率。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他永远不可能到达彼岸,课堂也同样如此,教学目标如同一节课的“脑袋”,人无头则不活,课堂无教学目标则不能称之为课。所以我对待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非常慎重的。很多时候,就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我也要把教学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堂方向感。《琵琶行》这一课中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写作背景及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二是概括段意;三是赏析文本中使用到的描写手法以及音乐之美。

“自学指导”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应采用的何种自学方法的建议。不同题材的文本釆取的教学与学习的方法自然也不会相同,这是老师在展示自学指导前需要反复斟酌的。好的方法就是一根杠杆,干起活来省劲儿又省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说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

本节课《琵琶行》的体裁属于歌行体,处于古文与诗歌之间,很多地方讲究押韵,读就显得很重要了。所以反复诵读文本,是学生自学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的方法。第三个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赏析文本的音乐之美,这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文本第二段的自学指导中,我不但要求学生反复地诵读,而且还要求学生在感悟音乐基调的基础上为文本划分层次。

2.“先学”,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课堂前期阶段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老师通过检测手段明确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时间一般为8--10分钟左右)

在学生自学结束后,让其通过做检测题或上黑板演板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方式来检测学习情况。事实上,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老师预设的知识重难点出入不大。本节课中,教学目标的“一”和“二”因为比较简单,老师只需用两三分钟时间进行提问,几句话带过即可,无需耗费太多时间,重点放在对音乐的描写手法和音乐赏析上。为了降低难度,缩短课堂无效时间的损耗,师生共同把描写音乐的常用手法做了个汇总,这样学生在分析描写手法时既能有所参照,又增加正答率。对于文本音乐赏析的描写部分,琵琶女的那首琵琶曲的情感基调经历了多次变化,让一个学生精准地概括出每一种音乐的情感基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让学生在分层的基础上分“学习小组”来讨论协商,从中筛选出最精准的词汇来形容音乐给你带来的精神美感。学生如果概括不准确,教师必须及时给与引导归正,最终确定为六个层次的变化,分别为:清脆、流畅;婉转、低沉;缓慢、停顿;高亢激昂;戛然而止,无声胜有声。在引导学习过程中,如果过程过于艰难,耗时又费力,说明其难度系数较高;相反,属于一般难度。看似简简单单的六组词汇,但却是因为学生是第一次经历这种课程的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心理天然产生出了一种“畏惧感”,虽然引导起来较为吃力,但小组互助式的学习方式完完全全抵消了学生的这种恐惧感,并完美的完成了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这种对于高难度知识点的学习探究就是所谓的“深度学习”,虽然很有挑战性,却十分有意思,这样的一节课无论结果如何,对老师的水平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

3.“后教”,根据学生在检测中反馈出的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点拨、更正,后再進行拓展训练加深印象。(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

在对知识盲点进行点拨、更正后,为了印证学生到底学会了没有,我又出了一个新题进行拓展训练。在不需要小组讨论的情况下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次所选的篇目是高中选修课本中的课文《李凭箜篌引》。为了有迹可循,同样是由易到难仿照《琵琶行》的思路设计了三组问题(一是读懂诗歌,二是为音乐划分层次,三是精准选择概括音乐变化中层次之美)。既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如果这个同学讲得不对,其他同学亦可及时纠正。老师一般不发言,只在所有同学发言完毕后,再做总结点拨并出示参考答案。

4.当堂训练,要求学生课堂完成。(实际多在课后完成)

“循”法而不“拘”法,万事无绝对,很多时候因时间原因,“当堂训练”多放在课后完成。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们会借助极课大数据等扫描工具连接互联网,將学生的错题传到网上,软件自动汇总生成习题的正答率及试卷的重难点分析。

“先学后教”,只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到的知识比被老师被动灌输而学到的知识更牢固,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而且更能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高效课堂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