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略读”更需“精心”教
杂志文章正文
“略读”更需“精心”教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3        返回列表

闫吉梅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将文章按照阅读标准的精细程度分为三类,其中文章按照“略读”要求的数量和篇幅都在逐步增加,由此可以看出,“略读”要求的小学语文课文占比显著增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将“略读”课文作为重点来教授,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通过对部编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笔者归纳总结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活动的应用和对策。

一、语文课上留出时间开展课文略读活动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活动时,需要关注两项要点,其中一项是要保证“略”,也就是在完成小学课文阅读的时候,需要引导小学生大概知晓小学课文的大体意思,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小学生在粗略阅读一遍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略读的文章时,能够概括出文章大意即可。另一个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充分扮演引导者而非决策者的角色,让小学生能够自主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小学语文知识,完成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学习理解目标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既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轉型,又充分调动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完成小学语文文本阅读的学习任务,更进一步奠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者地位,也从另一个角度烘托出学生是教育中的主要承担者。小学语文教师应敢于并勇于解除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禁锢,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小学生,让小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以部编版《那一定会很好》为例,对课文略读的要求是小学生在课上默读全文,勾选出其中不认识且没有注音的生字,并且了解该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再筛选出其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语句。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文略读的开展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布置任务提出问题,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粗略文章,更好发挥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步,小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通过粗略地默读一遍课文后,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列举出一些陌生的词汇进行解读,同时也可以采取举手提问的互动方式,对小学生有疑问的生字进行标音注释。之后教师再次限定时间,要求小学生带着本文重点讲述什么内容的问题对该略读课文展开第二次默读。在语文略读课文赏析课的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第三次粗略地阅读课文,重点筛选出其中具有重要学习意义和文学鉴赏的语段进行讲解分析。比如,种子的内心情感描绘的语句是通过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展开的叙述。语文略读课文赏析课的最后,教师带领小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思考,鼓励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文章阅读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表达自己的文学情感。通过教师对略读课文赏析课堂中划分时间区域引导小学生展开自主式粗略阅读,并通过反复阅读的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增强文章阅读理解的概括能力,完成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任务与要求。

二、留下课后作业开拓略读课文内容

目前“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有显著提高,除去“选读”文章部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两者各占小学语文教材数量的一半。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精读课文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而略读课文则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语文教师不应偏向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同样应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引导式教学。除此之外,在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略读课文赏析课开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小学语文课堂之后(课下)的拓展延伸性的教学补充。以小学语文课本为中心,顺应语文教材中不同题材、不同内容,向四周发散式拓展文本阅读的深度和宽度,从源头上注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建立,努力做好小学生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学活用。以下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具体举例阐述小学语文课本中略读课文的具体教学对策。

(一)借助多种媒介获取资料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所针对的是小学生,因此在小学课本的编纂工作是由众多教学专家、学者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众多名家著作中进行筛选并选取其中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片段组合而成。所以教师在语文略读课文赏析课开始上课之前可以带领学生借助多种媒介收集与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有关资料,侧面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能够更好引导小学生加深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理解。比如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不懂就要问》,课文中主要讲述孙中山小时候向教书师傅求学的故事。教师要求学生要在课前展开广泛的检索,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才能更好地体会出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促使小学生更好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孙中山先生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小时候这种不懂就问,敢于并勇于求教的性格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分析出所描绘形象的性格特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既保证了小学生语文学术方面的知识学习又提高了小学生思想文化素养。

(二)进行类比阅读、展开讨论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选材和编选中都充分考虑并发挥了小学语文课堂的延伸性学习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将培养小学生发散式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程安排上,除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外,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于所标注星号的略读课文同样需要给予高度关注,注重发挥小学语文老师的引导教授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素材中将略读课文进行分类,找寻其中同一类型但是却是不同教授重点,进而展开类比式语文阅读学习,让小学生挖掘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比如《夸父逐日》可以与同样是神话故事题材的《女娲补天》类比式学习,但是在语文修辞手法上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应充分利用类比阅读进行小学课文的教学,设置小学生探讨学习环节,开拓小学生语文学习视野和学习沟通能力。

(三)听说读写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入听、说、读、写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循环巩固,并做好积累。教师在进行《听听,秋的声音》这一堂略读课文赏析时,语文教材为贴合小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进行了一定的改动,同时在课文文段中有大量的拼音标注和拟声词的使用,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标准范本的朗读音频,让小学生通过借助多种媒介的方式锻炼“听”的能力,可以促使小学生主动学习,将不认识的生字词都可以依靠小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得到解决。如果依然有小学生不懂或是不了解的生字部分,积极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促使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说”的教学目标达成。与此同时,教师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引导小学生展开自由朗读,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中“读”的培养。最后由于《听听,秋的声音》略读课文从题材上是一首诗,文辞质朴生动,贴近生活大自然,十分适合三年级学生运用其中部分小节的格式进行仿写,因此语文教师借助设置仿写环节,从而促使语文教学中对“写”的要求得以实现。语文教师通过略读课文赏析课中的时间划分和相关环节的设定引入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

“略读”更需“精心”教,更为明确的说就是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材中“略读”要求的课文,在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时,虽然是小学生按照粗略的方式进行阅读,但是需要语文教师精心的讲授,有所侧重并精准把握语文学习的进程,让小学生成为略读课文赏析课的主要参与者,提高小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为文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