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挖掘小说文本中的“留白”
杂志文章正文
挖掘小说文本中的“留白”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4        返回列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对于小说阅读和教学而言,用情节、环境、人物来分析小说仿佛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小说的其他层面似乎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所以对小说中“留白”的把握,是重新思考我们小说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什么是留白,“留白”就是指语义单位之间的空缺及意义的隐含表达。了解小说“留白”的功能及其规律性,对于改进中学小说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是作者用心酸的泪水,为读者勾画出他们受戕害的悲惨命运。作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小说,文章中留白的运用是我们解读他们受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重要钥匙。在这里我结合西方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对文学本体的分类将它分为表层和深层符号的留白。

一、表层符号

(一)无言之美——语言的省略

小说不同于任何一种文体,小说叙述语言有着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而人物语言更具有鲜明的人物特色。但有时小说中的语言是不完整的,这就是作者有意的在文本中设置留白,来超越语言,穿透语言自身的充实,到达具有留白性的本真。

如《孔乙己》中: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家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

这样的语言有着主人公孔乙己鲜明的强词夺理、不知羞耻、毫不争气的语言特点,这样使孔乙己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用一些省略号来将下面的语言代替,来超越语言,使语言的省略给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语言省略在文本中还有很多如:

“这……下回还清罢。”“跌断,跌,跌……” ——鲁迅《孔乙己》

即每当孔乙己为自己辩解时就会出现语言的省略。对这样的陈词滥调和丑态,其实周围的酒客早已了然于心,但却一次又一次的故意揭他心中流血的伤疤来观看他争辩的窘态。这样既使孔乙己不知廉耻的形象深入读者之心,也使周围酒客冷漠麻木跃然纸上。朱光潜先生早年就曾对此作过深刻的概括:“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二)言而有尽——对话的省略

人物对话的留白表现在人物的语言之间不是逐层表述,符合逻辑的,而是往往有跳跃、逆转、省略、晦涩、双关等现象。这样的留白不理清,就会影响对作品人物形象与与主题意蕴的理解。

第一种语言说话人物的省略。如《孔乙己》中: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鲁迅《孔乙己》

说话的人都是酒客,作者都不用点明是哪一个酒客说的,因为所有的酒客都是这样。“许是死了”,口气冷淡至极,毫无人情冷暖。而这样可怜的孔乙己只是他们口中的谈资和笑料而已,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式看客。

第二种语意的省略。如《范进中举》中:

“噫!好了!我中了!”

“噫!好!我中了!”——吴敬梓《范进中举》

这是范进在一遍又一遍确认自己已经中举后的语言描写,语句虽然简短,言而有尽但却意蕴颇丰。第一句中“噫!”是一种感叹和感慨。“好了”,表达知道中举后内心的轻松和狂喜,并且把“我中了”再次喊出来,既是为了再次确认,也是为了告诉周围所有的人。同时连用三个感叹号,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狂喜。而后一句好了,只剩下一个“好”字,“好”意味着就是我终于中举了,中举就要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再也不用贫困挨饿和忍受别人的脸色了,这里真实的再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戕害的程度之深。

所以一定要挖掘文本对话留白背后的深层内涵。

(三)意而无穷——情节结构的留白

情节结构的波澜起伏是小说中最精彩和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情节结构层的留白类型较多,包括情节的省略、情节的中断或逆转等情况,这对于把握小说的主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如《孔乙己》中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大约是我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有见过孔乙己,表示一种猜测。而的确是联系前文最后一次孔乙己出现的场景。“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黑而且瘦,已经饿的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穷困潦倒;盘着两腿,两腿可能已经受伤而站不直,被别人殴打,只能用草绳在肩上挂着,却还要爬进酒店喝酒。孔乙己的这一次出场比任何一次出场都落魄穷困,身体状态也非常差,与之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身材高大形成对比,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争辩时的理直气壮。所以虽然未对孔乙己的受伤经过和结局有所交代,我们也能从这些外貌描写中推测出来当时的境况。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鲁迅《孔乙己》

出场时的时间是秋天,不仅点出外在的时节,也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在这里出场的孔乙己的命运似乎也不会好,悲惨的命运在秋风中拉开帷幕。所以把握外貌描写和环境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再如《范进中举》中:

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

胡屠戶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求我来劝你的。”

——吴敬梓《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之后还没有适应身份的转变,担心胡屠户的责骂,可能责骂自己偷偷去考试,责骂自己变得疯疯癫癫……但胡屠户却厚颜无耻的恭维,对范进的称呼也是贤婿老爷,与之前的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癞蛤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胡屠户见风使舵、巴结谄媚的奴颜媚态,这是情节的巨大逆转。这种情节反转是何等的讽刺,可见封建科举制度不仅对读书人毒害之深,这种转变意味着胡屠户也可以享受女婿带来的荣光,对于胡屠户对于周围的邻居都是,整个社会中的人都痴迷于对功名利禄的追逐。

所以虽未点明,但从这情节结构的留白中可见一斑。

二、深层符号:

(一)韵外之致——心理描写的缺位

心理描写是小说中最为难以表述的地方,但是小说人物的心理状态很多情况下是不需要写明的,需要读者仔细揣摩和推敲。如《范进中举》中: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吴敬梓《范进中举》

胡屠户见范进说没银子再来讨要时,胡屠户内心肯定是百感交集,但作者并没有刻画他此时的心理活动。而“连忙”二字,既写出了胡屠户动作的迅速,更表现出了胡屠户内心的焦急,急切的想要把钱揣进自己的口袋,他只是一个见钱眼开的市斤小市民。同时范进就将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也看出范进的小气和吝啬,前后翻脸速度之快。

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留白,是引导学生反复揣摩人物形象的重要契机。

(二)象外之象——艺术形象的单薄

文学形象的留白有时表现为人物主体行为的省略,以形象本身的表象显示留白的存在,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范进中举》中范进妻子的人物形象就比较单薄,如:

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

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

——吴敬梓《范进中举》

文中基本只出现了这三次非常简短的描写,范进的妻子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比较模糊,给人只是平面单一的懦弱,没有主见的封建旧式女子形象。还有就是通过胡屠户的语言表现出来,他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觉得自己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老爷,今日果然不错。”我们可以猜想这个胡氏可能是一个闭月羞花、美貌过人的美女子,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继续寻找答案,提高学生阅读和探究小说的兴趣。

同时,作为一直陪伴范进求取功名的妻子,为什么作者描写的如此轻描淡写呢?这是值得推敲的,联系作者笔下其他的女性来思考。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庸,要遵循“三从四德”,常常在夹缝中生存,她的命运掌握在胡屠户和范进手中。这是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女性的真实写照,也揭露出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正是作者对于人物留白的创造,让读者关注到封建时代女性的命运,深刻地认识封建礼教的残酷。

小说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文本,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发挥合理的想象,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理解。并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形象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领悟小说的魅力,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袁法东.小说文本空白构成与阅读教学策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宋薇.试论小说创作中的空白美学策略[J].中州学刊,2005(2).

[3]朱丽华.于“留白”中感受魅力语文——阅读教学“留白”策略的运用[J].語文天地,2013(6).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5]洪宗礼.语文(八年级下册)[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朱加萌,中学语文教师,扬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