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曾听齐鲁名师毕淑娟老师做过报告,她曾经说过,“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一是要有书声琅琅的韵味,二是要有咬文嚼字的滋味,三是要有动人心弦的情味,四是要有余音绕梁的回味。”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讓一节课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呢?

通过研修观课,我感受到了,不只在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程翔老师在教授《锦瑟》时课堂上散发着强烈的文化气息与历史的厚重感;倪老师在教授《都江堰》时课堂上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生命的节奏感;执教《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倪老师是那样循循善诱;讲解《古诗鉴赏之炼字》中的刘老师是那样规范严谨,总结《氓》时的常老师口吐珠矶,赏析《春江花月夜》闫老师是那样能读会唱。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师需要不断修炼自己,才能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浓浓的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要强调读。

反复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特级教师洪镇涛曾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教学中,要“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诵读判断他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几个学生读得确实出彩,让我自愧不如。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的,只有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享受文本。没有“读”的课堂,不重视诵读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寡然无味的。诗歌要读,文言文要读,现代文也要读,不舍得在“读”上下功夫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喜欢朗朗的读书声,充盈眼中耳中心中的是书中美丽的风景。如果教师能够有感情地适时地诵读一段或几句,相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如《春江花月夜》闫老师不仅与学生合作朗读,还同学生共唱《望月》,引人入胜。很多时候,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由于时间紧迫,总是觉得课上一遍遍朗读浪费时间,所以读得会少一些,然后在学生没有充分读懂的前提下去讲解知识点,一切都是老师的灌输,学生真正内化的知识很少很少,感觉自己确实本末倒置。其实,多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物,有助于理解文本内涵与把握思想情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一次次感悟,一次次提升。因而,用在阅读上的时间从来不能算作是浪费。

其次,课堂教学须敢于打破模式。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重视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和习惯。很多教师的讲解没有从第一段逐段或逐句去分析,而是打破常规,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学情和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个切入点,重点突出,然后展开,蔓延开来。而且过渡巧妙自然,联系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教师要落实到位。课堂时间的分配要注意重点的强调和难点的讲解,讲的方法技巧答题步骤必须落实到巩固训练中,《古诗鉴赏之炼字》中的刘老师虽然只讲了三首诗歌,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明确答题步骤后,练习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板书,去讲解。相信学生的收获不只这三首,而是这一类题,在做诗歌炼字题时便有了方向,有了步骤,有了得分点。落实,落实,还是落实,是课堂提高的必然之道。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能够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到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透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类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潜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能够是文章的思想、资料,也能够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够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能够作为探究的对象。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反观自己的教学,想打破常规,但总是瞻前顾后,怕这怕那,种种顾虑中就放弃了,然后按部就班,十分死板。在程老师和倪老师的课上,感觉他们的知识如汩汩清泉,是源头的活水,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而自己的教学,总是那么干巴生硬,缺少那样的灵性。

再次,语文教师需重视“评”。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资料有所选取、决定、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只要是用心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其实内心渴盼教师的评价,不管是表扬,还是指点。几位老师都很幽默,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回答之后,不论是生生评价还是师生评价,确实都能具体指出问题所在,好在哪?不足之处在哪?教师与学生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而且能够就问题说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传递思想的火花,教师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闪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赞美。教师要带着赏识的眼光,去倾听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管成绩怎样,没有什么优生差生的区别。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小孩都是种子,只是每个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而有的花,却需要漫长的等待。相信每朵花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看着他一点点地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都不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用心倾听,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或许让学生发奋努力的是你无意间的流露出的信任的眼光与发自肺腑的一句赞美。教师评价之外,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我在平日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具体,只是泛泛表扬,没有针对性。

最后,从几位优秀教师的授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他们的一言一行可以感受到他们为人师的那种气息。而这种气息我认为来自他们自身广泛的阅读,他们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定是历经时光的磨练。他们与学生之间那种水到渠成的融洽,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去领悟的。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务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浸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为此,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学习。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圣使命。一个教师书教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理解老师的教育。

正如“人生修炼十二条”中所说: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涌泉;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等等。由内而外,内外兼修,是教师的修炼的功夫。是的,好的课堂都是一样的,不好的课堂各有各的不好。今后在语文的田野里,我将用心去耕耘每一寸土地。不断修炼自己,完善自己,让课堂出彩,让自己出彩,让学生出彩,做个幸福的教书人。我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语文课也能够有浓浓的“语文味”。

刘红,山东莱芜凤城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