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于高考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关于高考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石红玲 陈志平

高考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高考自主命题权的进一步下放,高考作文命题及其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纵观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要求,天津省、浙江省、江苏省明确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将诗歌排除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其中江苏省已有13年明确禁止写作诗歌。作为全国最重大、最公平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给予每个人的机会均等,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拒绝诗歌写作的硬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一种潜在的、硬性的新的教育不公平。笔者以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高考写作要求实在值得商榷!

一、“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与素质教育相矛盾

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曾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即使用诗歌写作的学生占总数较少,也不能排除在“全体学生”之外,“少数学生”也是不能被忽视的群体。并且,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不仅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仅是智慧潜能,而且注重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个“全面发展”,也不应将对诗歌有天赋的学生排除在外。而“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并没有考虑到有诗歌写作欲望的这部分学生,也没有在高考中给他们一个公正、平等的渠道去发扬个性。

学生发展具有主动性和未完成性。在中学阶段,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相同,有些喜欢铺采摛文的辞赋,有些钟意说理严密的议论文,有些喜欢优美抒情的散文,有些却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如《永远的谭嗣同》和《站在黄花岗陵门口》这两首古体诗作文,还有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学生展示出的诗歌作品,这些显示出了学生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天赋,在素质教育下,这种才能和天赋难道不应该被挖掘和培养吗?高考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学生的诗歌才能将不能通过高考这个最重要的平台展现,他们今后的人生轨迹也会加以改变。并且,从狭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生身上这种特长和潜能激发出来,为何高考能够写散文、写议论文、写辞赋而单单要将诗歌除外呢?当下是博采众长,百花齐放,尊重个性的智能时代,素质教育下的高考却要将诗歌拒之门外,这与我们正在实施践行的课程岂不是相互违背?

二、“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与新课程标准相矛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第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第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第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纲要》中的第五项目标明确提出了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实际上忽视了《纲要》中的具体目标,忽视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课程改革目标和考试题目要求之间的冲突,是不严谨的。并且,新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项中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列出了学生应形成和发展的六个方面的语文素养,纲举目张地加以阐释,使这个纲领便于理解把握。[1]新课标指出了我们的语文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那么高考更应该统筹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而“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则是与新课标的理念相矛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方面对诗歌、作文教学均有明确要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发展层面,写作从根本上说,是个人语言表达、文化修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而诗歌相比其他文学体裁,能够更加凸显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思维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诸多文体中,高考作文却直接将诗歌拒之门外,难道诗歌较之其它文体不能体现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文化修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吗?难道诗歌不能测试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吗?高考作文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明显与课标和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相违背!因此,“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该引起我们高考命题专家的思考,为何如此明显的漏洞得不到补修?到底是什么重要原因致使诗歌扣不开高考作文的大門?

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与诗歌教学相脱离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发端,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对中华儿女影响深远。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英国诗人雪莱也曾说过:“自有人类便有诗。”人类和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几千年洗礼的诗歌,为何被如今的高考作文拒之门外?时代在变,诗歌应该与之俱进。高考作文写作直接将诗歌排除在外,这会造成诗歌创作被时代遗弃的感觉。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作文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显而易见,这个“常见体裁”应当包括诗歌在内。既然《大纲》中已经对作文的要求做出了规定,为“常见体裁”,那么高考作文中“除诗歌外,题材不限”根本与大纲的规定相违背,这也是不合理的设置。在中学教学中,诗歌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2009年出版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有诗歌58首,其中古典诗歌29首,现代诗歌19首,外国诗歌10首。诗歌选篇多为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高中必修课程在总共20个单元的文章中,诗歌单元占5个,占比较大。在五个选修系列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占据重要位置。从教材的编排体例上来看,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考作文指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严重造成了教学与考试的割裂。因此,从我们的诗歌教学来看,“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确实该引起足够的思考。

为了让现代的李白、杜甫们能够进入高等学府,为了让学生不仅会吟诵诗歌,还能创作诗歌,为了让我们信奉的理念不与高考脱节,那么,“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该引起教育专家的重视和思考!

附: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

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

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窮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

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

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

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

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

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

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

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

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

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

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

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

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

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

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

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

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注释:

[1]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08):92.

石红玲,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陈志平,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