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雨巷》教学设计
杂志文章正文
《雨巷》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王芮 张志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雨巷》的写作背景,明了“丁香”的文化意义;2.以美读诗,在诵读中鉴赏《雨巷》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分析诗中“雨巷”“我”和“丁香姑娘”这些主要意象的多元内涵;3.以情赏诗,理解诗中哀婉感伤、迷惘失落的苦闷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思考。

二、教學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析“雨巷”“我”和“丁香姑娘”这些主要意象所营造的“凄婉迷茫”的意境,体会诗中哀婉感伤、迷惘失落的苦闷真情。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初入雨巷,邂逅诗意。年轻的生命和诗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充满柔情的心则滋养着诗歌蓬勃的灵魂,自诗歌诞生以来,“美”就是她永恒的主题之一。今天,让我们和戴望舒一起走进江南的雨巷,感受另一场“美”的邂逅。

【设计意图】以《诗经》导入,创设诗意情景,引出诗歌的“美”的主题,贯通古今,娓娓道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同时为整个教学设计思路做铺垫。

2.走进雨巷,美读吟咏。叶圣陶先生评价《雨巷》“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雨巷》的音节之美,非诵读不能尽其意。

学生活动1:读出一点韵律。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范读《雨巷》,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标出本诗的韵脚,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同时校准字音、把握节奏。

【明确】《雨巷》虽是一首现代新诗,但戴望舒对韵律恰到好处的运用,显示了诗歌中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本诗押的ang韵,韵脚在“巷”“长”“徨”“娘”“芳”“墙”等处,诗行中韵脚的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咏叹的音乐美,使诗歌节奏舒缓悠扬,气脉流通。

学生活动2:读出一点情感。《雨巷》诗中有乐,诗中有情。学生自由诵读全诗,2-3名学生选择自己最有美感体验的一节诗进行朗诵展示,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全班充满感情地配乐齐读《雨巷》,曲终诗完后结合诗歌说说全诗的情感基调。

【明确】诗人“冷漠、凄清又惆怅”地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等待着撑一把油纸伞踏雨而来的丁香姑娘,但终究擦肩而过,令人黯然神伤。全诗低回婉转,反复咏叹,营造出惆怅失落、哀婉忧伤的情感基调。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应该充满琅琅书声,诵读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是体味诗歌之美的必由之路。欣赏现代诗歌要特别注意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歌的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会有一种直觉的判断,对诗歌语言的妙处和意象之美也会有直觉的感悟。

3.彷徨雨巷,美赏意象。诗歌用意象表情达意,古已有之。感伤离别,则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相思怀人则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马致远的游子思乡之作《天净沙·秋思》更是将意象写到极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分析诗歌的意象有助于诗歌主旨的理解。请学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并品析。

(1)“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景(雨巷)。诗题为《雨巷》,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封“雨巷诗人”。“雨巷”作为全诗的空间意象,贯穿诗歌始末,诗人笔下的“雨巷”有怎样的特点?“雨巷”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雨巷是悠长寂寥的。“雨”是中国文人表达愁绪的常用意象,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都被作为了愁绪的外化意象和情感寄托。“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江南的朦胧烟雨脉脉含愁,悠长寂寥的深巷幽静曲折,白墙、黑瓦、青石板,人迹疏落,颓圮的篱墙平添几分孤独寂寞。“雨巷”悠长曲折、幽深僻静,同时也寂寥清冷、孤寂压抑,这一贯穿诗歌始末的意象营造了凄清幽深、寂静寥落的意境。

(2)“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人(丁香姑娘)。①“邂逅情结”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浪漫的主题。诗人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内心希望邂逅怎样的一位姑娘呢?带着问题齐读第2-4小节,诗人在雨巷中。

【明确】诗人“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又彷徨”,同时“冷漠、凄清又惆怅”,可见撑着油纸伞踏雨而来的是一位美丽纯洁、愁肠百结、气质忧郁的姑娘。

②美人如花隔云端,以花写女子,戴望舒绝非首例。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中有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水莲花”来写女子的清纯可人;《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用“桃花”尽显女子的明艳动人。诗人为什么独独要以“丁香”来写雨巷中邂逅的姑娘呢?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色清淡,花朵细密纤巧,团簇似有不展之心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素有“愁品”之称,凝着幽怨深沉的伤感,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中亦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之句,丁香花象征着素雅、纯洁和忧愁,与雨巷姑娘的形象与气质是相契合的。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塑造了一位美丽忧伤的丁香姑娘,传达着现代人的情思,使得《雨巷》兼具古典诗歌的婉约典雅和现代诗歌的朦胧深邃。

(3)“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情(“我”)。“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为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丁香姑娘”如同《关雎》中那求之不得的淑女,如同《蒹葭》中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她是诗人心里魂牵梦萦的存在,但始终可望不可即,蒙着一层朦胧虚幻的面纱,“丁香姑娘”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言外之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诗无达诂,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情感体验造成了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对它的解读也往往是多元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诗歌鉴赏不可或缺的环节。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四·一二”政变之后,戴望舒时年22岁。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在现实落潮的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施蛰存家“夜坐听风,昼眠听雨”,于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盼望阴霾消散云开月明。可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他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内心则贮满了理想幻灭的彷徨痛苦。同时苦闷中的戴望舒,倾心于施蛰存十八岁的妹妹施绛年,但因种种原因,未得偿所愿,诗人痛苦感伤的心情可想而知。

A.“姑娘”就是“恋人”(爱情说)

诗人反复咏叹丁香姑娘“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丁香姑娘有着和“我”一样的忧伤惆怅的心绪,正如纳兰性德所云:“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我”彳亍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希望能够遇到一位心意相通的恋人,一位惺惺相惜的知己,丁香姑娘懂得“我”满腹的心事、郁结的忧愁,她是“我”失落心灵的慰藉和痛苦心绪的寄托。戴望舒“像一般少年,他最留恋的是春与爱”,《雨巷》抒发的是爱的愁怨和失落的情怀,丁香姑娘是诗人的恋人、知己。

B.“姑娘”象征“理想”(理想说)

联系《雨巷》的写作背景,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戴望舒在现实落潮的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流露,“通过儿女情爱,表现自己希望着、烦忧着、感伤着的心情”。诗人把苦闷忧伤的情感转化为一个可视可听、美好的、凄婉的女郎形象,因而“丁香姑娘”作为一个客观对应物,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在政治低潮,现实苦闷的时代里难以企及的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纯洁象征理想愿景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象征理想难以实现的忧伤苦闷;“丁香姑娘”静默远去象征理想的幻灭。

【设计意图】“诗即意象”,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意象的分析和鉴赏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環节。诗歌鉴赏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循序进入文本,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对主要意象“雨巷”“丁香姑娘”“我”,尤其是对“丁香姑娘”的多义性探讨,引导学生掌握“丁香姑娘”的意象特点和象征意义,由浅入深,凸显诗歌主题,唤起学生对于理想的情感体验。

4.流连雨巷,拓展升华。诗人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倍感痛苦的青年,这惆怅哀伤的叹息是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批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迷惘感伤的心境。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诗歌最后诗人依然在雨巷彷徨,对理想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止!教师将《雨巷》进行改编,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升华诗歌主旨,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对理想的坚守和追求。

男生1:“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江南雨巷,悠长寂寥。细雨如愁,编织成绵密的忧伤,我默默彳亍着,等待一把油纸伞,等待一个踏雨而来的身影。我甘愿从拂晓等到迟暮,执着地追寻一个忧伤的相遇:原来你也在这里。

男生2:“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为了等你,我彷徨在清冷寂寞的雨季!你从江南的烟雨里来,从我的梦里来,凄婉迷茫,像一声忧郁的叹息。要我怎么形容你,你的颜色、芬芳和哀愁,就像那一枝结着愁怨的细细丁香,在雨里渲染着哀婉的美丽。你倏然远去,离群索居,恍若我痛苦的理想,可望不可即。

女生:静默地,我穿过雨巷,穿过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雨,匆匆来去。我属于开花的暮春雨季,我存在于你的爱与追求里。我有丁香般的心事,被你写成了缱绻忧伤的诗。

集体:“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雨巷深深深几许,丁香一枝含愁语。一场美的邂逅,两个彷徨迷惘的灵魂,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消散在雨的哀曲里。细雨濛濛,现实深深,但我仍要彷徨,我执著的希望,是这诗篇里最凄美的剪影。

【设计意图】不脱离文本的创造性的改编是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总结和升华,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本诗主旨,也是“美”的“语文”的享受,在与“美”的邂逅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5.走出雨巷,以美结课。(听读《雨巷》优秀音频,再次感受全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之美,得之于心而形于言。有人这样评价戴望舒的《雨巷》:“将有什么能比得过这雨丝般的柔情,丁香般的感伤,空巷中的足音?”以伞为媒,邂逅相遇,丁香姑娘是那不可求的恋人,是那难以实现的理想,于我们而言,她也是一个诗意的、美的存在,踏雨而来,飘然而去。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在那翩翩诗行中,有一位“美”与“理想”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