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我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辛俊玲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当然,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保证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我的做法是:

一、确立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有利于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来,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设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多维分层教学目标;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以确保教学目标切实有效。

关于设立多维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全面的目标体系,缺一不可。为使个性化阅读教学切实有效,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诸多个性差异,在三个维度的每个维度设立层级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先自行确立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祝福》时,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文,教师不作任何暗示来左右学生思维。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确定一些问题点,比如祥林嫂再嫁后为什么仍然叫“祥林嫂”?为什么不叫“贺嫂”或“老六嫂”?祥林嫂闹得格外出格到底是她的反抗还是她的愚昧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将选出的问题点进行讨论,形成班级共识。最后教师再对目标进行甄别,筛选有价值的目标,再补充很重要的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目标。

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教师教学用书》作为自己解读文本的依据,缺乏自己的阅读体验。一旦教师自己缺乏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又怎能奢谈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

大量阅读教学实践说明:有效的阅读教学,往往是以教师对文本作深入个性化解读为基础。我在进行《包身工》课堂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包身工起床、吃、劳动条件等方面和学生的起床、吃、学习条件等方面进行联系与比较。学生在老师这样的个性化解读带动下,对这篇原本远离学生生活和认知实际的课文一下子产生了兴趣,而且悟出自己实际也是一名“学习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注意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又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课后又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做了一个仿写的作文训练,题目就叫“学习工”。学生的写作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颇有创作欲望,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仿写作文,佳作频出,金句不断。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师自己带有个性化的阅读发现。

所以,实施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摆脱教学参考书的束缚,自己认真研读文本,既要读出作品的时代精神和经典延续性,又要读出自己的感悟与想法,向学生传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指导,使阅读文本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好地沟通,帮助学生与文本作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三、对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教學点拨

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学生怎样解读文本都是正确的。因为学生自我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生的一些偏颇甚至荒谬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尽管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作品的客观意蕴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伊瑟尔曾经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确保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点拨。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点拨要及时、适当,可以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大脑,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教师指导、参与下的对话式教学。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注释①里有“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一句话,我就提问:“原题为什么不是‘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学生有五花八门的答案,我就用《祝福》里面的祥林嫂的名字点拨学生,学生就明白了刘兰芝必须以“焦仲卿妻”的身份存在,这是她的社会角色。封建礼法不给女性独立的地位,暗示悲剧的根源。只有通过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使其受益终生。

四、教师要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个性化阅读教学还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潜心钻研,博采众家之长,努力彰显自己的风格。鲜明的个性风格,能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场面,产生一种吸引力,进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不唯书,不唯上,逐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风格。所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魅力能够影响和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擅长朗诵,有的擅长写作,有的擅长古文,有的擅长表演,有的擅长多媒体等。我比较擅长联系和分析,在课堂上,我经常把古今中外的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以及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例如,上《雨巷》,就联系学生在高一阶段迷茫的理想与现实;上《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联系学生最熟悉的奶奶、外婆或妈妈,让学生感受每一个家庭里都有一位乐于奉献的有爱心的女性在操持家务;上《烛之武退秦师》,联系历史上的赫赫外交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当然,阅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认真研读文本,在课程标准的大框架下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然后在课堂上适当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充分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这样,假以时日,一定能够提升课堂阅读精读和课外阅读泛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