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维空间
杂志文章正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维空间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韦景伦,壮族,1955年生,大学本科毕业。从教已经35年,现任广西大化高中校长。韦景伦校长站在新平民化教育的高度,突出普通班教学的攻略地位,使广西大化高中的教育教学跃上新台阶,荣获广西河池市甲级一等教育教学质量奖,韦校长本人也荣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河池市级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下,边远山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校长利用文化经营学校的法宝,成就了渚多中小学校的教育业绩,使边远山区的教育随发达地区一起走进了新的时代。然而,一些山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一些校长苦抓校园文化建没,到头来还是不得要领,不成气候,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究其原因,主要足文化建设思路不清,设计不当。这无疑是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笔者建议边远山区学校不要一味盲从山外的洋办法,不妨利用大山里原始资源,转移视点,就地寻宝,依托大山里的本土文化,根据本校实际量身定做一套设计方案,构建一幅边远山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维空间图。

1.精神文化的“本土本根”做法

边远山区,大山深处,本没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劳动人民就是大山文化历史的创造者。根据笔者调查提取,大山里有如下几种文化现象,可为山区校园文化建设所用。

一是“苦读论”。大山里的父母,天天唠叨一个话题:不好好读书,还得山里放牛。老师天天强势推行“读好书,I{远门”的苦读论,使山里的孩子都有了一种心理约定,即“读书为自己,为自己读书”。的确,为自己读书,就是充实自身,完善自身,充实自己学识,完善自身道德,成就为学与为人。客观上也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了。这一点,应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说法。

二是“乐送论”。大山里祖祖辈辈,衙门政府看重读书人,家家户户供送读书人,村村寨寨羡慕读书人。当年的乡试,现在的高考,村里有一人考中,全村人杀猪宰羊,同喜同乐。能出山者,就是最大的出息,这是一种出山文化;能出山者,感谢父母师长当年的期望,当年的唠叨,这是一种感恩文化。

三是“条件论”。大山里很多政府官员说,与发达地区比经济建设,我们每天开八次会,不吃不喝不睡觉,这一辈子也难赶上;但是,与山外比教育,没有太多的门槛和限制,只需教孩子们好好读书就可以了。现代化一点,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好了。这些话语,朴实无华,却是山里人特有的教育文化。

大山里的这些文化现象,是农民朋友之间特有的,很容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就地拾起,使之与儒家文化跨时空融合,升华为校园精神文化特色。

笔者试以“做好人,读好书”为主题,设定一套山区学校精神方案,仅供参考。

学校精神:永不服输,做到更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真心做人,用心读书。无论条件优越或者艰苦,都不能动摇山里人读书改变命运,文化成就人生的信念。都不要忘记“做好人,读好书”的父母和师长的训戒。

不甘人后,永不服输。无论为人还是求学,都必做于细,必成于精。都要有广交朋友,虚心向学,永不言败,养成更好的品质。

管天管地,昂首人前。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象大山一样,气势磅礴,永往直前。都要有笑对困难,永不弯腰的精神气概。

在山言山,知恩图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大山的养育之恩,都要创造最好的业绩感恩父老,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师生员工思想的罗盘和坐标,心灵的寄托和归宿。精神文化包括文化传统、校风教风、心理氛围及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等。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特殊本质、个性特点和精神面貌,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独特风格,是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因此,利用本土文化,培植校同精神,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边远山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特色。

2.智力文化的“民本民生”思考

教育发展到了新时代,校园文化建没需要我们去研究新的规律,思考新的问题。这就是教育民生问题和教育资源重新分配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立足边远山区学校,形成教育民生文化和资源重新分配文化。

教育民生文化,是一种学校与社会、家长与学校互为交流的文化。对山区学校而言,要充分考虑农民朋友的教育需求和文化需求,充分给农民朋友以教育实惠和文化实惠,让绝大多数山里孩子为人为学成功,考上他们心目中的好大学;对农民朋友而言,哪一所学校能把小孩送出山外,这所学校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人才摇篮,这所学校就是农民朋友的学校.

资源重新分配文化,是一种平民渴望教育公平,学校适时转移教育视点重新建立教育重心的时新文化。边远山区学校所处的地域背景不同,期望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教学,不能单为尖子,而应面向全体学生,把目光投向基本队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原有起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把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好,把低分学生推向高考成功的平台。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智力文化。

智力文化建设通常以课程文化为代表,推行“低分进高分出”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教育者目光转移,关注民本,推进普通班教学,成全全体学生的首选。这种走向平民、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开放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主题和特色何在,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定“低分进高分出”教学工程:

一是“不比基础比进步”.建立学生三年学习档案,记录每一个学生三年考试中的进退情况,不断修订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不看排名,看曲线和直线的斜率,比较上升的幅度

二是“不比人口比发展”。建立一套适合“低分进高分出”教学工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人口数字为依据,以发展数据为尺子,衡量教学,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都量出学生的进步度。

三是“三层学生同推进”。第一层,对学困生慢步教学,小步加小步;第二层,对优秀生强化教学,把握节奏迈大步;第三层,对基本队伍整体推进。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如果少数民族地区大山深处的中学,考生照样相继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以三流生源而能考取与清华、北大齐名的全国艺体名牌大学,也是一种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3.环境文化的“师法自然”设计

一般情况下,人们追求的校园环境品质是“城市化的校园“、“小城市”或“城市的一角”等。应该说,在边远山区还真有些得天独厚,学校依山傍水,本来就有了一种“田园”气质边远山区学校除了缺乏资金之外,其他方面的条件似乎比城市还优越,冈为这里保留着更多的自然景观。在校园设计方面,笔者比较欣赏三种做法:

一是“天人合一”。就是说,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提倡人、建筑、环境的融合。以人为中心,兼顾现实与未来,保证可持续发展。

二是“师法自然”。就是说,在校园环境没计中,着力保持原有生态,包括白然植被、水体、地型。在尊重基地现状的情况下创造丰富多变的环境。

三是“和谐共存”。就是说,让校园有生命的东西都互相点头致意。努力创设“公园”与“学园”并存, “师生”与“生命”同在的美景。

当然,校同环境建没中难点诸多,最难的是如何创设一种“与众不同”的品质。

发展到成熟期的校园,宏观布局与微观设定比较合理,硬件建设和软件塑造基础较好。难点是如何深化特色,推动社区,引领社会。

处在发育期的校园,环境建设有一定规模,但文化建设主题不明,需要智力支持。这一类的校园建设,难点在拿什么东西、用什么模式链接成一条主线。

刚刚起步的校园,可能碰到设计不完整,建设标准不高的问题,也可能碰到资金不到位的问题。总之,这一类校园发展碰到的困难最大,这些学校的校长,在校同建设中必须持有很好的前瞻性。

假设,学校文化建设处于有基础但主题不明的现状,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的以校园小品为主的智力支持方案。

方案名称:“读书·做人”文化建设。

没计原则:让儒家教育思想与大山本土文化跨时空结合。

小品排列:一是在校园醒日位置制置“做好人,读好书”、“造就瑶山最会生存的能力人”之类的办学理念或校训。二是在校园主干道竖立校园路灯和路灯标语,主题可设定为:思无邪、学有道。三是在校园中心位置塑造教育先师孔子雕像。四是在孔子雕像周闱制置一处书本造型雕塑和两三处“读书亭”。五是在师生出人的公共场所附近建造一处校园文化长廊,称“无声廊”之类。六是制置石刻、名人挂像、屏风、花墙、台阶之类。七是在师生中征集关于读书做学问的凡人哲语,建立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消费文化等小阵地。八是开展“读书”、“中华经典诵读”、“校园文化艺术节”之类的文化活动、这一系列的校园小品,配以原有的校园绿化,美在其中,绿在其中,文化在其中,主题特色在其中。

这个设计方案,除了展示校园文化建没物质层面的含义之外,还揭示了较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一种坚持不懈的“读书改变命运”的学府精神,一种“做好人,读好书”的智慧概念流露其中。这些涵义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在了校园小品之中。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思想内涵赋予了校园景观与众不同的魅力和功效,使得校园建筑和环境具有了某种神圣而庄重的气息,以及一股永恒的力量。因为,这是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