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词语释义例谈
杂志文章正文
词语释义例谈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词语释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词析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需要。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词语释义的做法。

一.通过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解析词语的意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应引导学生把握词语的古今渊源关系,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可以通过其造字方法来解析意义,在确定词语本义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其它意义。例如“向”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为“朝北的窗户”,了解其本义之后,便能逐步了解其“朝着、对着、方向、趋向”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其它意义。对于形声字,要了解它的意符。例如“月”从“肉”,从“月”的字“肺、脏、肝、腋、肘、腹、股”都是与肉体有关的字; “页”从“首”,从“页”的字“颁、颇、顿、顾、项、颈、颜”都是与头部有关的字,依照其形旁能够更准确地解词析义。

二.从词语的并列结构中推知和解释词义

汉语中有不少并列结构的成语,这些成语中并列的语素一般是同义或反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成语的并列结构中推知和解释词义。使用这种方法时要先确定成语是并列结构,然后根据已知的语素来推断未知的语素,便能对整个成语进行全面的理解。例如“寻根究底”这个成语,“根”和“底”很明显是同义语素,据此可以推知“寻”和“究”也可能是同义,在确定“寻”是“寻求”的意思后,便可推知“究”是“推求”的意思。再如“穷形尽相”这个成语,解释它应从“形”和“相”人手, “形”和“相”都是动词“描绘、描画”的意思,同理,可以推知“穷”和“尽”也应是同义,是“尽、全”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刻画得淋漓尽致”。有些并列结构的成语是由反义语素构成的,根据这个方法也可以推断出来,如“舍本逐末”,由于“本”和“末”是反义,可以推知“舍”和“逐”也是反义,分别为“放弃”和“追求”的意思。

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词语的意义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常见,有些词孤立地看很难准确地判断其意义,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容易判断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考虑,看看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再判断这个词语的意义。占汉语中词语活用现象很常见,我们先以文言文为例说说这种方法的运用。例如“豕人立而啼”,句中“立”和“啼”是动词,可看作谓语,谓语前面有“豕”和“人”两个名词,哪个是主语呢?从“立而啼”的施事者来说,主语应该是“豕”而不是”人”。 “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名词充当状语,解释为“象人一样”。现代汉语一般不存在词语活用现象,但有些词语却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了解这个特点,可以更准确地解释词语的意义。

四.根据语言表达的具体情况确定词义

指导学生辨析词义时,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词的本义后,再根据语言表达的具体情况确定词语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意义。例如“厚”的本义是“扁平面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指的是具体的意义。如果表达人的感情时, “厚”就要理解为“深厚”,因而有“深情厚谊”的说法,这个“厚”就是抽象意义了。指人的个性还可以说“厚道、忠厚”。“厚”还可以用于“酒”,如果说“酒味醇厚”,就是指酒的味道很浓。“厚”也可以理解为“利益或价值大”,如“厚礼”。又可以表示“推崇、重视”,如“厚此薄彼”等。这就是理解“厚”的意义时,根据情况进行由具体意义到抽象意义的转换。

五.利用同义语素解析词义

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是一种趋势。这种现象跟汉语的同义为训有关,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两个语素,往往是古汉语中两个同义或近义词。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同义语素解析词义。古汉语的同义为训,如“意,志也”,“志,意也”,“意志”便自然地组成了现代汉语的复音词。但是这类词语的组成并不是同义词的简单组合和相加,它们在意义上有一定的互补作用。例如“饥馑”是指“庄稼收成不好”。而古汉语中单用“饥”指“五谷收成不好”,“馑”指“蔬菜收成不好”。这类复音词的同义语素有一定的独立性,意义有细微差别。根据这个特点,解释这类词语的时候可采用互释的办法,如“怠慢”这个词, “怠”是“轻慢、不恭敬”的意思, “慢”是“怠慢、不敬”的意思,了解其中一个语素,也就大致了解整个词的意思了。

刘天虹,教师,现屠广东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