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如何培育学生的课感
杂志文章正文
如何培育学生的课感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1        返回列表

课感,就是对课堂教育教学情况的一种直觉感知、感悟,它能使教师灵活、机动地调整教育教学进程,使之更有针对性、更优化。同样,作为学生上课也需要课感,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的场所,学生上课如果有了良好的课堂感觉,就能迅速地进入角色,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不断地产生共鸣,实现自我探究,最终取得新收获,甚至创新。但是,学生的课感,除了有一定的先天因素外,绝大部分需要靠后天的培育,尤其是需要靠教师长时间精心的指导和自我反复的实践获得。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课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培养学生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 “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由此可见,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敏锐性。学生敏锐的语感,不能仅仅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首先应该从日常的生活中习得语言的感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用词的优劣,这样可以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语感。

其次,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有效方式,经常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主要手段。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等。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课前预习的充分与否往往决定了上课时对课堂感觉的强与弱。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学习对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如果把这一环节放在课前进行,这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快速融入课堂,进入文本,深入思考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赢得了深入交流与深层发现的时间。

三.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学生的课感强弱还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感兴趣的程度。所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和公众话题,学生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内心有许多话要说,课堂难免产生激烈的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火花,课堂精彩洋溢。反之,那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认识能力无法企及的文本材料,学生不感兴趣,往往上课就找不到感觉。课本中一些传统的经典课文,他们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或地域色彩,这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常常找不到感觉。此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有效地调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使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把握文本。

另外,教师的个人魅力,也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他的课堂总是有吸引力的,他的声音,他的举手投足往往成为师生互动的磁场,学生在爱的磁力线下,感觉是精妙的,场景是精彩的,学习也是高效的。

四.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积累

“只有学生熟悉的东西,学生才产生兴趣,才有话要说。”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学生学习这样的文言材料感到非常吃力,原因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再加上文言词语的语义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热情,只是“强按着牛头喝水”;一提到作文课,学生就有种畏惧感,把作文课戏称为“窄文课”,常常是搜尽枯肠,仅获得几句干巴巴的话;阅读课上,面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一些生活情景,学生一脸的漠然……语文课堂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就成了听众,成了看客,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出现的这些尴尬,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在写作时,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积累。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积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学生良好的课堂感觉,需要教师的精心培育,更需要学生长期自我反复地实践、不断地积累。正如美食家需通过多次品尝美味才能形成敏锐的口感,音乐家通过反复谛听每一个音符才能形成强烈的乐感,球星通过数万次的带球练习才能形成精准的射门,所以,学生良好课感的形成是师生长时间共同努力的结果。

丁汉荣,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