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优化课堂提问 启迪学生思维
杂志文章正文
优化课堂提问 启迪学生思维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4        返回列表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深入挖掘课堂有效提问的潜力是很重要的。

一,语文课堂提问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文本。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若脱离这个实际,任何提问都会失去意义。那种板起面孔索然无味的提问是不符合青少年好奇争胜的心理特点,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同样,那种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的探究性提问,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如一位老师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竟然要学生探究: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怎样?

此外,老师对文本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吃透文本是设计提问的基础,吃不透文本提问,就好比隔靴搔痒。吃透文本提问就能驾轻就熟,左右逢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智能水平。否则,就会造成启而不发的局面,最后还是变成老师自问自答.

(二)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指的是提问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教师的一句提问,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促使学生悟性的提高。如教《天上的街市》,教师问:“郭沫若写道: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街市上究竟有哪些珍奇异宋?”这个提问对于爱好想象的初一学生肯定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孔子说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想说而不得要领,想写而不得其法的时候点拨一下,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比如《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把小小的松雪比成日本看护妇。学生刚一接触,不能理解句子的美妙之处,如果老师问一问: “看护妇大概与中国的护士差不多吧?”学生顿然彻悟,完全明白了老舍笔下的比喻是多么美妙。

(三)创造性

创造性指老师应关注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的灵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开放性,不是封闭性,不要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会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他们保持对问题的兴趣,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多向联想,从而多方面地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对发散出来的想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又可实现思维的优化,求得思维的共鸣。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文中有“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教参认为“排”字表现孑L乙己得意、炫耀的神情,笔者鼓励学生思考:你认为教参的说法是否恰当?并提示学生多角度思考。有的认为孔乙己深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的毒害,他只会去吹嘘其读书人的身份,而不去炫耀那少得可怜的“九文大钱”;有的认为从动机看,孔乙己在受人嘲弄的窘境下,做出这个动作,自然是出于掩饰内心不安……

(四)适度性

适度性是指要问题提得准、提得恰到好处。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压抑的心理。

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 “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良好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南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在理解了寓言的寓意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太行、王屋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后,假如愚公和智叟第二次见了面,请问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追”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也余味无穷。

(五)批判性

提问本身往往含有提问者的主观意识。教师对学生,最忌讳直接的“对”或者“不对”这些封锁性的话语。教师应时时处处通过提问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老师对学生错误的不准确的回答,最好运用“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请你再想一想好吗?”等提问来评价,寓主观态度于提问之中。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的思维会空前活跃,其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思考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学习自信心十足。

求知欲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学生主动求解的内在动机一旦被激发,就有了创造的意图和同化新知识的愿望。至此,学生已融入文本,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反之,有的学生由于提问时遭到责备,以致过度消极、沮丧,导致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回答,甚至对未来充满忧虑。

二.语文课堂提问需要关注的切入点

(一)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往往也是他们的困难点、疑点,也可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与自豪。老师们在问题的重点处提问,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其对重点处的印象,逐渐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并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学生马上产生认知的冲突,很自然地认真研读教材,老师因势利导学生认识到了孑L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意义,明白了孔乙己在当时社会中可有可无的地位,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也抓住了课文学习的重点。

(二)在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

在一堂课的教学里,老师们首先要清楚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包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它自身的生长点又在何处.而这个生长点又是否已经植入了学生的大脑之中,学生的大脑当中有没有这个生长点。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要先把这个起到生长作用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新知识的种子才有可能在教师们的“精心照料”下“生根发芽”,越长越大。也就是说,应该从学生已有或现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具有开放性、延伸性的提问方式逐步引出新的知识, “要让知识从学生的思想当中流淌出来,而不是我们灌输进去。”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和面对新问题具有的可扩展的程度,从而使提问的延伸性得到合理的发掘。

(三)在课文细节处提问

细节,虽然细小,但它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篇文章,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粗糙且偏离主题,那么这篇文章就不能称之为好文章。而细节处理得准确、生动,就可以在一篇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有可能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相反,如果细节粗糙而偏离主题,照样也可以毁坏一件惊世之作。

有时,一堂课的精彩与平庸,往往就取决于其细节够不够完美。如果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抓住课文的细节,在课文的细节处提问,用细节打动学生,就可以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同时,又能体会到细节学习的乐趣,在优化了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们的个人魅力。如《愚公移山》中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句。钱梦龙老师问学生: “这个年龄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先是一怔,稍加思索后便答道: “他没有爸爸!”钱老师问: “你们怎么知道?”学生回答:“他是寡妇的儿子。 ‘孀妻’就足寡妇。”一个细节处的提问,让课堂魅力无限。

f四)在知识的矛盾处提问

在教学中,有些教材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内容的精妙之处。还有些教材有很大的延伸空间,可以创设出“矛盾”,而这就是提问之点,教师可以在这些有“矛盾”或有创设“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在“矛盾”处提问其实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引发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使学生在脑海产生认知冲突,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以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文章最后一句说“我们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老师提问: “作者为什么说‘大约的确死了’呢?这样写不是互相矛盾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中各方面透露出的‘信息’,慢慢找到答案”。

语文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本人在这方面的几点看法,只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是想呼吁老师们在实施新课标新理念的今天,能更加关注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吕成立,教师,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