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中语文课堂强迫症浅探
杂志文章正文
高中语文课堂强迫症浅探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2        返回列表

语文课堂“强迫症”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灌输,并一味地以师生认识的高度统一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其实质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本应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表面上正在努力尊重学生,而实际上仍在沿袭传统的教学做法,僵硬地扮演着课堂导演的权威角色,从而无意识地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特个性,说穿了其实是欲遮还羞的“伪尊重”。

一,课堂强迫症的表现

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总是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围绕自己的指挥棒,跟着自己的思维走,总是希望学生在经历一定的学习后,从老师那里全盘继承各种观点、认识甚至是思维方式,紧跟教师的观点,不唱“对台戏”,搞一团和气。所以,教师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不厌其烦的提示或暗示,以此来“强迫”学生能“彻底领会”自己的教学意图,附和自己的观点,从而减轻教学压力,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例如,有位老师在高二课堂上讲授《史记·高祖本纪》时,就出现了明显的强迫症症状。

这节课的重点是对刘邦其人的认识和理解。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通过初读文章,找出表现刘邦人物性格的词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刘邦加以简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显然很认真地完成了这一工作。课一开始,老师便在学生自习的基础上统计了他们喜欢刘邦的人数。结果显示,这部分学生只占少数。于是,该老师按照教学设想开始引领着学生很仔细地从文章里面去寻找、挖掘刘邦的性格。因为人的缺点总是比较醒目一点,所以学生首先找到的都是关于刘邦如何无赖的证据,如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贺钱万,实不持一钱”等种种劣迹。在此情况下,老师开始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这样一个顽劣无赖却成为了汉朝的开围皇帝,必有过人之处,刘邦现此种种劣迹,与常理不符。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就又很自然地归纳出了刘邦的种种优点,如“天相异常”、“少有大志”、“知人善用”、“知错即改”等。此时,老师在认为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刘邦是个优秀之人的基础上,趁热打铁重新统计喜欢刘邦的学生人数。结果却出人意料,只比前次统计多出两人。此时,授课老师的预设情况与学生思考结果不符的矛盾已经初现端倪。

在这种情况下,授课老师没有对学生的独立思想进行肯定并及时引导,而是在表达了对此结果的不解后决定再次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回答后,学生终于给了老师面子,基本上都表示喜欢刘邦了。至此,授课老师才比较满意地开始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总体上,这堂课没计的缜密逻辑和授课的流畅清晰程度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它的“强迫症”表现得也很突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来表达对某一人物的独特看法并表示与教师观点不一致时,授课教师虽然也组织了学生对刘邦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并交流发言,但却并没有及时把握住机会,没有利用好学生当堂生成的信息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个性化思考并归纳理由,而是通过反复地表示疑问来反驳学生的观点,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给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尊重。

现代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新大纲提出的语文学科应具备人文性正反映了这一要求。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但在语文课堂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才能进行师生双向的主体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常常会有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很有创意,也颇合情理,却因有悖于教科书的答案或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不一致,甚至因与教师的预设情境不符而被老师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否定。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构成了一次挫伤。

二,课堂强迫症的矫治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关系由以前的上下级关系变成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充分尊重学生。

在此前提下,高中语文课堂不应限制与束缚学生的自由,而应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一节课,我们要尽量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给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思想境界等各个层面上以更高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做出最好的预设。我们在备课预设时首先要考虑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心态、基础、发展的可能性,既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实践、自己思考,又要尽可能对他们实现最大限度的正确引领。

有一个幼儿教学片断——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问小朋友:“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小朋友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小朋友说: “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位小朋友说: “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第四位小朋友说: “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位小朋友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它的小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 “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这虽然是个幼儿教学片段,但这个教学片断告诉我们:真正尊重学生的课堂,多么充满生命的光彩!孩子们那些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感情色彩的句子,与老师原先预设的那个沉闷单调、一成不变的答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保护这种积极的求异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就是要珍惜这种想像的丰富性,让学生带着主观臆测,哪怕是虚假和错误将感性认识暴露出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是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

人不同,对文本中蕴涵的价值取向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也会有不一样,教师在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他们通过语言的表达释放出来并对此作充分的表达。如在《史记·高祖本纪》的讲授中,在遇到学生思考结果与教师预设情况截然相反时,授课者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或故作镇静地对学生自由的火花进行扼杀并强制他们顺从,而是应该积极大胆的鼓励他们,用正确思辨方式引导他们。我们可以大胆的给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如果观点合理,那么他们不喜欢刘邦又有何妨呢!

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史记·项羽本纪》,针对项羽的人物分析,很自然地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探讨:为什么刘邦虽有诸多无赖习气却能赢得天下?为什么项羽出身贵族却最终丢了天下?为什么刘邦能赢得天下却不能赢得同学们的心?为什么项羽丢了天下却仍有不少人推崇他?由此,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应能通过多方面多层次了解人物个性的方法得出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能解决课堂知识的难题,更能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涤,使他们可以更理性地思考并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从而有效避免在古文、诗歌和现代文阅读及名著阅读中对人物理解的单一化、脸谱化的片面认识问题 同时,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堂课,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更初步挖掘了人物性格的复杂面。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会大大提高,自然,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

《新课程语文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老师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是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摒弃那种陈旧的填鸭式的权威教学,将课堂让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自己做课堂的策划者和导演者,放手让学生尽情去表演,去感悟,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焕发思辨和理性的光彩。

所以,矫治课堂强迫症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真正树立民主课堂、人文课堂的观念,真正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地位,真正做到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独特性。

给学生以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它应该被落实到我们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只有真正摒弃了那种欲遮还羞的“伪尊重”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给教者和受者都带来愉悦和成功。

庞晓阳,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