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如何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杂志文章正文
如何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9        返回列表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引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形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灰色作文。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著名作家巴金也讲过:“必须有话要说,有情感要吐露,才能顺利下笔。”可见,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写作的情感,学生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那么如何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呢?

一,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察生活,在生活中孕育写作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也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和感悟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从而积极地孕育写作情感。

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孕育写作情感。 《现代汉语词典》对“观察”一词的解释为:“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观察.能够因“仔细察看”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或现象,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描绘一样事物或现象。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教会学生细致、全面、认真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且让学生明白,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景物、四时变化,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都可以纳入观察的范围,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写了,也不会不乐意写了。

2.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孕育写作情感。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和社会都是学生酝酿写作情感的沃土。我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走出封闭的课堂,深入日常的生活,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文,我就利用劳动课安排学生在炎炎烈日下进行劳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这种艰苦的情景中诱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来之不易的果实的珍惜。没有生活经历就没有写作,要想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应让学生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孕育写作情感。

3.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在感悟中孕育写作情感。作文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为并非有了生活的积累就能写出好文章。学生生活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和狭窄,但在他们单调的生活里一样能产生喜怒哀乐,狭小的天地中同样能发现善恶美丑,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作文里鲜亮的材料,也都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情感。可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反映冷淡,不是视而不见,就是见而不思,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眼光。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没有感悟的生活是苍白的,同样,没有感悟的文章也是无味的。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立足于周围熟悉的生活,融人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才可能与众不同,也才可能吸引读者,所以强调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更要注重感悟生活。

二.创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写作情感。

写作要有情感冲动,才能激起灵感的火花。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基础上,我千方百计地通过自己的诱导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奋和激情,从而使学生的感情冲动起来,甚至于达到“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地。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情感。多媒体教学利用图音文交互的特点,不但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而且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事物,帮助学生在特定氛嗣中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例如,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根据地震情况制作了PPT课件。在作文课堂上,首先播放汶川地震时人们抗震救灾的纪录片,让学生在关注受难同胞的不幸遭遇中,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壮志豪情;然后以《汶川地震之我见》为命题作文。这样,学生完全进入情感状态,自然水到渠成地写出一篇篇美文佳作。再如指导写“思念”的作文,首先播放电视散文《天净沙·秋思》和配乐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设想游子思乡之情;接着让学生深情歌唱《故乡的云》、《梦驼铃》等歌曲,让学生的心头涌起思念之情;最后让学生在深切的感受中以“思念”为话题展开讨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一篇篇文章感情真挚,甚至有的读起来催人泪下。

2.引发学生的情景想象,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例如, “敲门声”是一种很普通的声响,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心情,门声可能不同。同一种“敲门声”,个性不同的学生所激发想象出来的意境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精心启发学生:在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有何感想?这样,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写出不同的作文。再如写“流水声”,我启发学生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弘气势;也让学生置身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安逸的意境中,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寄托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中学生天天生活在学校中,生活单调,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即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很少去接触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因此,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到访市场商厦、旧城新村;进行歌咏比赛、田径运动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干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因为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这样,多方面创设情境,学生的感性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水到渠成,“文思泉涌”,获得写作的主动权,获得语言思维和作文智能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有了真情实感,学生还应该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自己的情感。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学生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感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

1.重视摘录小故事,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秀丽的江山,这些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美妙的意境对于学生积累情感作用很大。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历史人物为我们提供了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文人志士: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这些历史名人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

2.重视日记写真,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日记可以表达学生的心声,抒发情感,培养观察力,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等。日记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忠实朋友,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轨迹,书写他们的辉煌人生,宣泄他们的忧愁烦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砥砺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向前。陶行知先生认为日记“是学做文章的一个最好方法”。因为日记是一天心灵的写真,也是每天生活的写实,把这些写出来, “便自然产生出活的文章”.“每天的生活不同,就能够使每天的文字不同。要有活的日记,就要有活的文字记载。进步一定比以前死的‘作文’当然好得多”。魏书生老师在他的《谈语文教学》中也明确地表示:“写日记,显然是一种比写作文更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形式。”

3.教会学生把笔触向心灵深处,净化自己的感情。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心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因此我注重在作文中教会学生表述自己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教会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航向。只有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笔触向心底写出能触及自己灵魂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净化自己的感情。

综上所述,作文的每一过程都渗透着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有了积极的情感就有了写作的推动力,就能视作文为乐事,全力以赴之;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就能写出具有强烈思想感情的文章,文章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赞可夫说: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所以,教师只有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充满活力。

黄永升,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