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人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杂志文章正文
人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实在课堂,就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进行“以人为本”的创新训练的实践,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都有一定裨益。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主要是渗透在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之中。为文如为人。首先要培养“这个人”,使之具有“发现美”的潜质。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告诉我们: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的眼睛为什么不具有发现美的能力?造成这一现象,不是仅仅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下,而是从中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他们是否热爱生活等重要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自已是具有真善美品质的人,他心灵的琴弦才有可能被生活中的美丽所拨动。否则他们在生活面前,不是怨天尤人就是麻木不仁。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去雕塑学生的心灵,先让他们自身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既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事实上,语文学科确比其他学科更具有思想性。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点作指导,就无法写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的好文章。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观点的形成阶段,对生活中的现象往往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更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社会或大自然,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提高思想修养热爱生活,从而提高选材能力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去雕塑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情操高尚、关心国事等品质呢?第一,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先进人物身上汲取营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言为心声,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使这首诗熠熠生辉,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他的为人和为文都让后人推崇和敬仰。古人把“传道”放在“授业”、 “解惑”的前面,足以说明思想修养的重要。另外,作文的内容最好能与时代的脚步相吻合,如地震、奥运会、全运会,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有理,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毫无条条框框,创新思维频见火花。教材如果与时代的现实相联系,即教材有新鲜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大增,学习语文的激情和氛围就不难形成。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可以通过联想等手段与现实中的人和事相联系,拓宽思路和题材。教材的作用只是为了举一反三。第二,联系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引导学生努力挖掘其潜在的意义。就学校捐款献爱心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剖析。可以选取一个生活并不富裕而捐款积极的典型,然后让学生去了解他的言行。在具体感人的事实面前,学生才会被人物的高尚行为所影响,同时也深信生活中确有真诚与爱心。教师设法让学生带着恳切之心深入生活,学生看问题就不会片面化,还能提高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以后后写作之前寻找有意义的材料也就不会成为难事。第三,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对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鼓励学生和周围的人一起伸出援助之手,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然后让学生在“奉献”之中体会助人为乐的那份喜悦之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这句话看似至理名言,但对涉世不深的学生而言,应该说热爱生活,写作才有源头。所以再次强调先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人生旅途中的“真实”,然后再为文,用多彩的心灵之笔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需从长计议。既要考虑每一学时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需重视二年一贯制教材的统筹安排。也就是说既要有短时目标,更要有长远计划。既要清楚本次作文在本套教材作文系列训练中的地位,又要明了本套教材作文系列的“树人”宗旨。如果说以上三点告诉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围绕“树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以下i点则是“百年树人”的长远链环。

以人为本,并非落实在某一知识点,或者是应付各类考试乃至高考,而是人的发展,终身学习的大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健全的人格。

悟性。悟性就是对森罗万象的事物进行感悟的能力。悟性的培育在于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干世界能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生活永远涵溶于人的情感之中,一俟有了这种感悟力,学生就能于风光旖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鸟儿的啾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尝到山果的酸甜。作文教学中,塑造一个丰富美好的能体味感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园地才能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富的果。

灵性。如果说悟性是智力,那么灵性就是才情。灵性在怎样的环境里才能成活和生长?泰戈尔老人用诗歌道出真谛: “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白由。”培养灵性,首先必须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I叶J的意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学生的想象可以超越时空,天上地下无拘无束无所不在。第二让学生生活在诗歌和艺术的氤氲之中,培养灵气这绝非是技术问题,它要求我们为学生铺设一道人文背景。因为生命需要养分,文章也需要文学的滋养。 《诗经》、 《楚辞》、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泰戈尔诗选》、 《普希金诗选》,这些情文并茂,蕴藉着灵气和才情的诗之精华,足以让学生陶醉流连。让学生的心随诗书而歌,让学生的心随诗书而舞,他们就会对人生深切领悟。第三细心呵护学生创新思维中的“嫩蕊”。杜甫有诗云:“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要细心呵护浇灌学生在课堂发言和习作巾的创新思维和灵性,不要让粗心粗暴的“无意”棒扼杀学生的才情。在学爿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时,分析了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熟读背诵后,教师问:你们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只要言之在理即可。学生有的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最好,它写出了诗人在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逆境中,不是消极颓废,而是乐观自信地面对人生的困境。一差生立即站起来说,我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句不好,太狂不谦虚。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差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你上课能认真听,肯动脑,思维有独创性,很好。”旋即又笑眯眯地面向众生: “如果把‘天生我材必有用’句先放在这首诗的语境和背景中,然后再联系现代社会来看,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前者是诗人在极度忧愁无助时的自我安慰,后者从现实来看似有张狂之嫌。继而教师又问:“你们还读过李白的哪些诗作?像这类抒发壮志难酬的诗还有哪些?”教师然后把李白的另类风格的诗《赠汪伦》抄写在黑板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精妙的比喻,奇妙的想象和夸张,又畅晓易懂,学生喜欢,只两分钟就全体背出。通过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通过对课文的举一反三,既扩大了阅读量,又使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得到了充分的熏陶和发挥.人文思想也在诗文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孕育。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要从诸如体恤亲和、善良仁慈、同情怜悯、友爱和谐等方面人手,培养学生在为人为文时的高尚人格。那么如何在激扬的文字中铸塑学生的人格呢?必须从下列三个方面着力:第一让学生畅亮心扉,抒写性灵。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第二让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它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破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考生活的思维“触角”。作文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有了写作之泉,同时学生也有了人格自我濯亮之泉。第三.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纵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 《论语》的“诗n‘志”,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所以“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是一条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如果一味为了文采放纵学生编造假话,就会造成学生的假面人格。不说诚信之言,何来真正人格,作文教学的人格培养实在是责无旁贷的。

探讨作文悟性和灵性的培养,不仅因为它们是开启智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可以说悟性灵性和健全的人格,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三个阶梯,这三个方面的合理构建,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的要义所在。

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考试为出发点;以教材为例,适时渗透时代的现实的最新的信息和高科技的发明,而不是以掌握教材的知识点为最终甘的,这也是语文教师的育人宗旨,及与时代教育步伐相吻合的创新做法,而在商业性功利性极强的现实社会,塑造学生高尚的心灵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尤为重要。

项剑佩,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