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课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课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0        返回列表

●李旭

当前,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很多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澄清,否则,听之任之,将会在貌似改革、在高举新理念的旗帜下越来越偏离课程改革的宗旨和轨道。

一,当前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资源泛化,非语文活动过多

课改以来,有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标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量地从课外选取教学素材,将各种媒体中的优秀之作运用于指导学生阅读及口语交际训练。什么“说话课”、“听写课”、“读写课”应有尽有,甚至许多非语文的活动也纷纷粉墨登场。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写作,就拿大部分时间打乒乓球。球打得热热闹闹,但到指导写作的时候却草草而过。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绘画、做手工、做实验,这到底对学生掌握语文起多大作用?其实,课程名目多、门类多、活动多、形式多,又重新造成了师生的过重负担。我认为,在关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科书是主要课程资源,要特别注意发挥教科书的作用,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主要课程资源泛化的后果,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重新加重学生的负担。当然,语文学科虽然也重视“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抽象的综合,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

2、教学方法泛化,教学流于形式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由形式主义演化出来的“浮华”现象有所抬头,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比如合作学习热热闹闹,似乎所有的教师一夜之间都成了研究、应用合作学习的高手。不过你如果走到学生中间看一看,就知道他们在怎样合作:有的在说,有的没听;有的抢着说,而不顾其他人正在发言;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连对方说什么都听不清,更别提合作了。而更多的情况是“走过场”,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学生还未充分讨论合作,教师就已“鸣锣收兵”。自主学习也如此,教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自己提问,接着小组讨论解疑,最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或每人汇报一个问题。而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二,探索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实施形式、评价方式以及备课思维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种种困难面前,教师如何在课改的呼唤中理解并学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求实、求新、求活三者有机的结合不失为一个值得探索的方法。

1、求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得朴实,学生要学得扎实。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当强调的是,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主要应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发现,习得,养成,提高。

2、求新。首先是理念新。其核心是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与发展,重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是教学方式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赖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师生应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两种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才能收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再次是评价要新。要转变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式,使评价不仅不成为课改的瓶颈,而且能为课改保驾护航。

3、求活。一方面指教师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另一方面指学生学法要活,思维要活,感情要活。求活,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乐学,这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为了让学生向往、热爱语文课堂生活,我们要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一个有情意的课堂、一个生动的课堂和一个能产生成功体验的课堂。其次,教和学的“活”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中去,这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和生命载体。教师在深入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的同时,要学会用一种反思的目光对其加以研究和审视,并通过其中所反映出的个别问题引发对整体教学的思考。再次,语文课堂要创造出一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限性和无限性并存的教学生态。在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交互着,学生能在新生成的、不确定的因素中闪现智慧之光,在不断拓展的无限性中打开思维的新视野。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调整预设方案,调控教学节奏,使教学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动静有节,快慢有致。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程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对这些理念具体运用、操作的探索。所以,执著地保持一种实践中的反思状态、一种清醒状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应是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李旭,教师,现居广东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