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杂志文章正文
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陈毛娅

在《人民教育》上有一篇《给教育一些“闲暇”》的文章,作者这样说道: “这应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联系我们的教育实际,这段文字确实有点耐人寻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出现或碰到这样的问题。下面我想将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想如实地记录下来,供广大同仁参考。

随感一:

在“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有一部分教师为落实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将它理解为单一的师生、生生合作,动辄合作讨论问题,结果往往是形式火爆而内容虚无的“壮观”场面,缺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依赖老师、依赖同学的惰性。在这样的训练下,后来我发现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但一说要同学相互讨论时,气氛就热烈得不得了。

对此,我想,课堂教学不仅要激励学生多合作,以激起共鸣的思想火花,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虽然荀子认为“君子性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但个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那么,这一过程应怎样体现于教学呢?

我认为,对于某一探究性的话题,其教学过程至少要做到下述两步:

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思考了,才会对问题有全面的理解,才会知道自己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才会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和知识水平的高低,也才会从心灵上对自己的求知欲有所触动、有所鞭策。

第二步:合作学习,求同存异。当学生经过艰苦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后,或者当教师的讲解显得艰涩抽象毫无成效时,教师应适时地安排学生合作交流,一方面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能充分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和如释重负、豁然开朗的惬意;另一方面让他们彼此汲取对方的思想精华,感受到多种思想的交流互补所具有的神奇魅力。

例如我在教学《空城计》时,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人物“笑”的语句,并独立思考分析他们每次“笑”的心理。很快,学生找出司马懿“笑而不信”,孔明“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等语句后,稍加思考,就分别答出了司马懿的狂妄而孔明的镇定自若、在司马懿退兵后的轻松到嘲笑的心理。

其实,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是相互交融的,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边合作交流边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相互利用学习资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感二:

可能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我曾私下猜测,可能是他们身体发育趋于成熟,自认为思想成熟或者是他们越来越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缺点的缘故吧。曾为此与他们交流沟通过多次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泄气了,干脆对此种现象不理不睬,任其发展,结果课堂几乎成了我一个人的课堂。

有一天,一个学生跟我说: “老师,您上课时,应先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一堂课下来再给我们几分钟时间去巩固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思考问题,同时及时发现反馈问题,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

我震惊了,为他的大胆,为他的善观大局,为他的合理建议,同时也为我教学工作的疏忽。我采纳了这个学生的建议,在教学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一课时,本来一节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满满的,但我在下课前几分钟就结束了“教学”,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自主思考,结果不到两分钟,就有学生提出了几个我未讲到或可能不会涉及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如:

(1)作者在报道希金斯投河自杀事件时,详细描绘了那幅插图,那为什么最后还要补充交待出文章的标题“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

(2)作者在文中交待了三件事,同是“讽刺、嘲笑、挖苦”了希金斯、丽位知名人士和一个新来的外乡人,为什么分别用了“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呢?

(3)本文主要是展现少年时的马克·吐温的文学才华,而从本文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是不是让我们觉得他有意去攻击他人而显得缺乏道德修养呢?

当这些问题一提出来时,我都有些惊讶极了:问题提得太好了,想人所未想,且又是那样紧扣课文且有探讨的意义!大家围绕这些问题,一思考一讨论一发言,气氛异常活跃,见解也较为准确深刻。那时,我比上了一堂公开的优秀课还要暗自高兴、欣慰。

我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具体工作,应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去展开自由思想的翅膀,自主学习,以便发现更多的问题,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最终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毛娅,教师,现居湖南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