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到乾陵看无字碑
杂志文章正文
到乾陵看无字碑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乾县城北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墓在梁山北峰,两座矮峰列于左右,一条大路伸向前方。来到前峰下,我们拾级而上,哪知上了一阶又一阶,竟有537级之多。

墓前平阔的石路称为司马道,约有四五百米长。沿着司马道看两边石马、华表、翼马、鸵鸟、翁仲,有头者皆情态逼真。

唐高宗陵墓碑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无字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远观,凝重厚实,颇为壮观。近视,碑首有八条螭龙缠绕,鳞甲分明。俯视底座,有狮马相斗图,狮子形象威严,甚为给力;骏马则较为温驯可爱,俯首屈蹄。再审视两侧,线刻腾飞之巨龙,有一啸千里之势,动感特强。

无字碑已经名不副实。正面有着许多“碑文”模模糊糊,漫漶不清。有刻诗者,有留句者,还有女真文字。郭沫若先生游乾陵,不甘寂寞,留诗一首:“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顷良田变土田。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我想,有字也好,无字也好,历史都是后人的历史,不是前人的历史;有字未必彰德,无字亦能流芳。当事者之事,都是后人评说。前人之事如此,今人之事如此,后人之事亦是如此。

墓前有两方阵王宾像61尊,皆无首,据说都是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至于为何无首,一说毁于明末清初战争,一说毁于关中大地震。

司马道头有两座石碑,反映了两种历史态度。一为唐高宗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是清乾隆年间重建。本是双帝墓,何只题一帝?传统观点认为武则天只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碑则代表另一观点。

北望海拔千米的梁山主峰,只见崔嵬险峻,翠屏葱茏,恰似横躺的女人;南望乳峰两座,苍润雅致,饱满秀出,恰似竖躺的女人。忽然想起长孙无忌在选址时所言: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又记起星相家袁天罡的话: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不觉讶然哑然。

李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