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实践
杂志文章正文
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8        返回列表

在课程多样化的今天,融国学经典于语文教学,借国学经典来提升能力,已经成为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尝试,也是让语文教学实践“文”起来的一种策略。

一.巧编《精选国学经典》课程,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把点滴的积累和点滴的渗透作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霖,巧选经典,妙用经典。

1、精选国学经典,丰富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之所以精选国学经典作为构课程生态系统和课外学习资源的一个部分,是因为它有着和语文学科紧密联系的优势。泱泱五千年,国学文明源流长,国学经典代代传。这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现实的需要。

2、巧编国学经典,挖掘课程价值。《精选国学经典》需要精选,更需要精编。选的目的是学,如果仅仅达到了精选的目的而没有做到精编,那么,学的效果就荡然无存。所以,我们的策略是精选之后再进行精编。精编是有原则的。一是体例要一致,前承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初中阶段力求各年级使用课程体例一致化。二是贴近实际,以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九年级下为不同层级,所编课程力求与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相适应,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心理实际、能力实际相匹配,做到难度适宜、梯度有别,在学习时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三是摆正位置,以国家课程为主,以校本课程为辅,从典型上以国家课程为依托,习得方法,习得能力。从趣味上以校本课程为佐,靠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四是数量适度,选编内容不让学生感到是学习的负担,而是学习的必要。同时,强调趣味性。

3、妙用国学经典,尽显课程价值。作为一门课程,国学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渗透。所以,教师妙用国学经典课程,方能尽显课程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教学相长。借《百家讲坛》,老师常听,常学。备《精编国学经典》,老师精钻,细研。力求在拓展视野、掘深理解的情况下设计教学案。或因需而动,融入课堂教学;或依时而布,早晚按时诵读。让老师教起来,让学生诵起来。

二是明确目的。开设《精编国学经典》的目的,就是用国学文明教育学生,就是用经典思想教育学生。文化的教育功能更表现在渗透上。所以,学习要讲究诵读的针对性,尽量做到一点一滴地积累,一天一天地渗透。天之长,日之久,渗透性必然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如是说,我们也如是做。

二.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把兴趣诵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巧学经典,巧用经典。

1、丰富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精选国学经典》课程也是为了丰富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开设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找到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诵读,以达到真正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巧学国学经典,内化素养能力。作为校本课程,《精编国学经典》正是在这样的定位中,正是在学生的巧妙诵读中,发挥着它的育人功能,提升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就是既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工业经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李岚清同志也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精选国学经典,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类不同的课程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得到全面的发展。

3、巧用国学经典,彰显底蕴文采

学习的目的在于用。学生学习了国学经典,教师在课内外要乐于、巧于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平台。例如在生活、课堂中,在不同的环境下,在自己的同伴、周围的人群中,在收集各种学习资料时,在搜集最广泛的信息时,都可以用国学经典文句交流互动、自我反思、探讨疑问。还可以提供诵读比赛,文句解读比赛,文句默写比赛,文句引用比赛,让学生大显身手,尽展其学。这样,有了学习之后的一个平台,学生的满足感有了,学生的潜在力挖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通过学习再学习,学生的文化底蕴就厚了,表达便越来越有了文采。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以上策略中,编是为了用,用得方便,用得得意,才物有所值。在精编的前提之下,妙用巧用,经典的国学才真正会经典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自然会“文”起来。

刘宏伟,教师,现居甘肃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