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对《甜甜的泥土》的当下解读
杂志文章正文
对《甜甜的泥土》的当下解读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一篇微型小说式的文章——《甜甜的泥土》,这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文章中运用了多种手法,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母子情深的主题,同时也告知人们,世界上的至爱亲情应该有如广袤而又厚实的泥土,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然而,细细阅读此文,笔者却发现了很多漏洞,并认为极不适合作为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

一.文章中出现了众多虚假、可疑之处

初看此文,觉得文采犀利,而且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十分之大,培养学生重视亲情的观念。然而笔者对本文进行细细地揣摩却发现,文章之中出现了很多虚假、可疑的地方。

例如,孩子的亲生母亲在孩子过八岁生日那天给孩子送去了孩子最喜欢吃的奶糖,但是奶糖送到学校了,却不知道孩子在哪个班级上课。那么这就会给人留下一个疑问,既然是孩子的亲生母亲,那为何不知自己孩子上课的班级呢,感觉有点假;下面的情节则更加虚假,不切合实际:孩子的亲生母亲守在学校铁门之前,但却没有去询问守大门的工作人员孩子在哪个班级,而只是静静地守在铁门之外。到了学校放学的时候,亲生母亲竟然没能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孩子;学校的老师都非常地关心孩子们的生活,但是对于孩子穿破了以致张嘴的鞋子却表现出“无视”的态度。

还有更为神话的细节:上二年级的孩子在早晨起床之后将粥煮好,自己却不吃,然后将粥拿到学校给同学吃,自己却拿了冷馒头;在白雪飞舞的季节,孩子将奶糖埋在雪堆里,当孩子第二天再去看奶糖的时候,却发现奶糖随着雪一起融化了。对于知道物理融化过程的初二学生,他们会相信这是真的吗?而且竟然在奶糖融化之后只剩下几张皱巴巴的糖纸。这些地方,对于初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他们是有很大的证据和理由不去相信的,连细节描写都是虚假的,那么,对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学生们能够接受吗?

二.过分地强调亲生母亲对孩子的爱,而忽略了继母的爱

文章中对亲生母亲对孩子痴狂式的爱,让读者感觉这位亲生母亲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可现实是非常残酷的,爱他的亲生母亲偏偏离开了他,失去妈妈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样生活。

那么,对于生在离异家庭的孩子,难道他就这么缺乏爱吗?难道他的继母就不会像自己亲生母亲那样爱孩子吗?这样就会使人感觉文章践踏了继母的心,将继母“恶魔化“了。这对于教育学生,不会起到十分好的效果。如果学生中间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那是否会对这些学生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呢?他们可能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会更加地牵挂他们的亲生母亲,而不管之前他的父母谁对谁错,也不管现在的继母对他们有多好。继母的这种”严厉”、“苛刻”的形象,顿时跃然而生,这对于学生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如果《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或是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小的,或者说至少比安排在初中所产生的影响要小很多。这是由于随着学生年龄的逐年增长,他们的世界观以及情感观逐渐趋于理性化以及客观化,这时的主观性的东西较少。在看待事物以及分析事物的时候,往往会以理性的、客观的思维加以处理,他们能较为理智地从一篇文章中吸取精华以及去除糟粕。然而,这篇文章安排到初中语文教科书之中,却显得特别不合适,这主要原因在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是十四五岁,正处于豆蔻年华、情感迸发以及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比较脆弱的,而且还表现出极不成熟的状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较为幼稚,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有待发展,有很多学生在懵懵懂懂中接受了“后妈是残忍的”这一观念,不知不觉地就迁移以及渗透到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中。这一观念对家庭完整的孩子来说,负面影响尚不明显,但对越来越多的单亲和重组家庭的孩子来说,其伤害却是明显的,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将课本中所传达的信息嫁接到自己的思维之中。

综上所述,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安排《甜甜的泥土》极不合适,主要由于其细节描写方面存在着虚假、夸张等方面的错误,而且也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育极为不利。

冯华蓓,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