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8        返回列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了对教材、图书馆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却忽视了对随处可见的学生资源的开发。学生资源是一个鲜活、与时俱进又切合实际、信手可得的课程资源。研究学生资源,是学生为本思想的具体而深入的体现,也是搞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对学生资源生成的形式和利用策略进行了一番思考,认为只有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捕捉、掌握、利用好凸显的学生资源,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一.学生资源的定义

学生资源可以定义为:学生课内外表现出来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发展有利的知识、经验等资源。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观点、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也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叶澜教授指出: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构者和生成者。我们要积极关注、发掘和利用好学生资源,不仅有利于以学定教的实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善于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重视学生资源的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满足当今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策略

1、预设性学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新课程关注教与学并重,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为主导。笔者在进行《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时,采取以师生朗读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课堂设计思路如下:

(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字词的解读、结构的把握、情感的体悟;其次,组内选出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最后,进行朗读比赛,辩论作者的遁世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核心和主人,在合作中对文本进行初步解读,在竞争中对解读加以呈现,在对话中对文本主旨深入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二)教师主导调控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提炼者,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不同问题牵制学生,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文本的解读,并对其适时点评。这样的设计,把学生作为个体的教学资源(朗读、提问、回答)和作为群体的教学资源(合作研究、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全方位开发、利用学生资源为课程服务,有效地推进课前的研读和课堂展现顺利进行,让“学生即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实践的最终受益者”理念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2、生成性学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对互动教学、对话教学中生成的有价值的学生资源挖掘出来并加以充分利用。

(1)学生的兴趣发现是最可贵的问题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起着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学生兴趣也是一种宝贵的问题资源,当学生的兴趣发现与教案设计的计划发生冲突时,教师要认真分析、适时引导、灵活巧妙地将其渗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勇于表现自我的舞台。笔者在讲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引导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之上尝试评价孔乙己,于是“孔乙己可怜、可悲、怪异、可恨”等观点从个性解读中纷纷出现,形成了丰富的问题资源,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组织他们对每种观点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几大阵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探究中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定高度。

(2)学生的错误、过失是最难得的教学资源

这里的错误、过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或失误。而这恰恰是思维的真实反映,蕴涵着宝贵的亮点。教师要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思考的盲点、知识的薄弱点,引导他们透过过失的表面,探究内在根源,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学生对文中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解读时出现不同理解,有个同学认为父亲这是在违反交通规则,还随性而谈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害处,严重偏离了文本主旨。笔者意识到这是学生对文本的片面误读,但并没立即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设想回到朱自清的那个时代,讨论:父亲为何在年老体衰还亲自爬上月台买橘子,他留下的并不潇洒的背影中蕴含了什么?这样把学生的过失资源转化为积极的教学资源,在探讨中学生纠正了解读的方向,明白了知人论世的解读规则。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活动空间里,隐藏着无数不确定的因素,教师如能对学生的一些过失性行为多一份谅解和宽容,抓住过失,精心引导,巧妙构设智力场,激发学生开展探究讨论的兴趣,那么语文课堂就是学生乐于舞动的天堂。

(3)学生的质疑是最值得开掘的课程资源

“学始于疑,学贵于疑。疑者,学之始,思之端。”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灯塔。学生有新意的质疑是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和认知水平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启发质疑,营造生疑提问的环境,树立有疑而问的信心。因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材中的文章,无论是字面意义的挖掘还是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有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疑问背后隐藏的无穷潜力,把他们的想法开发成有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和促进我们的教学过程。

如在讲授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有个学生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范进的丈人胡屠户是杀猪的,干嘛不写成其它职业身份的人?这样的疑问虽令笔者始料不及,但并没有回避,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生成点,因为我们都把眼光定格在范进身上,殊不知胡屠户是作者有意着笔刻画的暗示主旨的形象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展示内心的丑恶,而左右他虚伪人格形成的正是科举制度这根魔棒。他的杀猪身份与他的言行是极为相称的,文中治疯举动也是他这一身份的集中体现,所以胡屠户的身份并不是随意而设的。笔者把学生的疑问和自己的见解穿插在课堂讲解中,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加以提升,增加了课堂的厚度。学生也因老师对他所提问题的慎重态度而信心倍增,思维异常活跃起来,精彩解答时时涌现,教师也在锤炼中学会了灵活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

(4)学生的差异解读是最有价值的情感资源

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学生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个人爱好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差异感受学习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正视学生的差异,有效地利用这些差异,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促使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将其转化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讲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谁最冷酷?”有的学生说是菲利普太太拉丽丝,当她发现买牡蛎的小贩是于勒时,她用尽各种难听的词骂于勒,并且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有的学生说是菲利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位哥哥,在他的弟弟变为流浪汉时却采取了落井下石的态度。学生不仅亮出自己的观点,还从文本和现实中找到证据,在讨论和比较中,学生洞察了人心的自私、冷漠、贪婪,文本的核心问题在争辩中得到深刻的剖析,学生的认知也在更深层次上趋同了。

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学习环境的生态资源,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差异资源的组织者、开发者和促进者,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也正是在课堂教学必要的“冲突”和多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中,这些差异资源得以展现激活,在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中,学生向问题的纵深处探索,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的层次。

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研究学生资源,才能把“以学生为本”的口号落到实处;了解学生资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利用好学生资源,才能使教学既活泼又扎实。我们必须注意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同时也为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提供条件,努力形成师生合作、生生互动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语文的殿堂中展翅飞翔。

袁凤英,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