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读苏轼《新城道中》
杂志文章正文
我读苏轼《新城道中》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9        返回列表

苏轼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文章要有益于济世之用,诗须要有为而作,不是为文而文,强调从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中撷取。他不仅有过人之才气,更有为人之高风亮节。他生活在社会矛盾尖锐、党争激烈、朝政反复无常的朝代,但他心怀经世济民之志,耿直正派,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卓然自立,表里如一,一生沉浮、历尽艰辛,为历代文人所少见。他沉醉于自然山水来抑制内心欲望的扩张,用向善的追求来排除烦恼欲望的困扰,用审美式的视死如归获得一种从世俗脱身的喜悦,只留下内在的、纯净的、自然的、适宜的乐趣。他曾感叹地说:“我能够在众人惊奇的目光中,走着坎坷人生路,就是因为这股流淌心中的曹溪清泉。”这股清泉正是来自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来自对生活的热情。

[原诗]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赏析]

诗义: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美丽景色,愉快的心境,赞美了山村人家与自然和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梦醒了,暗红的光映得窗纸亮灿灿的,怎么滴滴答答的雨停了?推门一看,太阳像挂在树梢上的铜锣,远望眉清目秀的山峰上绕着朵朵白云,像丝棉的帽子罩在峰尖上。噢!是一夜的东风吹散了绵绵春雨,真是东风知我心啊。进山的路旁,竹篱曲膝,山桃花探出篱外,脸红扑扑的含满笑意,“苏公,您早。”清澈的沙溪流水奏着小曲流去,溪边的柳树随着曲调摇着轻盈的舞姿,“苏公,欢迎您。”抬头远望,几缕炊烟袅袅升起,村姑挑着送饭的篮子轻步漫舞走在山路上;山脚下的平原上,农夫手扶犁把吆喝着牛儿翻起黝黑的道道波浪,春耕更有早忙人。啊,人世间最快乐的生活应该在这美丽的山野风光之中,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吧。

这首诗写于熙宁六年(1073),这时诗人三十七岁,任杭州通判。此时还没有发生“乌台诗案”,还没有“东坡”的个性象征,虽然为避政治冲突、宗派漩涡、自请外派,但当时仍报积极仕进的心态,对喜爱他文字的神宗皇帝心存感激,幻想着神宗很快就会召他回朝,趁年富力强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心情非常愉悦,力求政绩上要做出成就,文学创作上有新的突破,加之素来关心农民疾苦,在这仲春之际前往富阳、新城实地视察春耕春种情况。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但染上作者主观愉悦心情,一切都变得那么善解人意,谐趣而快乐。雨过天晴,准备外出的人心情为之振奋。在诗人心中是东风有情,为他吹走阴云,吹断了雨声,走在路上,远望:白云给山头戴上一顶絮帽;旭日初升,红里澄黄,如铜锣挂树梢。近看:桃花伸出篱外,露出欢迎的笑脸;清澈的溪水映出了袅袅垂柳,婀娜多姿,跳跃着欢快的舞曲。春雨后万物的朝气蓬勃,好一派令人心旷神怡、催人奋进的田野风光。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非凡的想象力,浪漫的色彩,高超的比喻手法,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无情之物以有情,衬有情之人更有情。写出了雨后乡村风景的清新活泼,凸现作者无比兴奋欢快的心情。

这首诗反映苏轼“求物之妙”“随物赋形”力求形神兼备的创作思想。山川之秀美,民风之朴实,君子之高尚,形似更神似,准确抓住描写对象、捕捉对象最富特征而又稍纵即逝的形象,并用真切的文字表达出来,描绘一景,创造一境。告诉读者社会实践是产生创作冲动的基础。

这首诗反映苏轼流淌心中创作的清泉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告诉读者热爱生活,肯定人生是排除烦恼、欲望,留下内在的、纯净的、自然适宜的乐趣,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创作心境,表达出精深的意境。

这首诗也反映苏轼得益于一生的“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处世思想,宽阔的胸怀,澄怀善意的心态,没有浮躁,把烦恼融化于青山绿水之中是解忧的最好方法。告诉读者用美好的愿景心态去观察社会生活,世间总是美好的。

诗人的山行之乐、景色之美、内心之美、人性之美,“东风”表达的是信仰信念,景物表达的是心境和追求社会的和谐愿望,把客观事物与人们思想感情准确、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达到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寄理想于东风、白云,生活的烦恼解读于桃花、溪柳、山水间。

郑春梅,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