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分解问题拓宽思路
杂志文章正文
分解问题拓宽思路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有形无核的一节课,往往表现为教师的问题质量低下,学生仅仅停于文本内容的表层进行肤浅地朗读,从而连带着肤浅的认识。如此往复,学生在课堂上无需理解、运用、分析,也就更谈不到综合和评价了。

我曾替一位老师上过一节苏教版《最佳路径》,课文体现了“简单就是美”这一中心话题。由于故事性比较强,语言通俗易懂,学生说起来总是头头是道,灵性十足。当教到“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罗格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形道。”由于作者只字未提主人公如何思考的过程,忽然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让学生感觉太突然。这是作者超前思维,但这种思维有一定的凭据,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后得到的结果,别具匠心,是一种非凡的创造力的体现。此刻,不论是老师引入的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的力度都是延伸的,属高级提问。请看:

师: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就走一趟葡萄园,设计师倒有了灵性,好像不是设计,只在上面撒下了草种,如此而已。问题就解决了。你对这两句话有何看法?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多媒体出示: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罗格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

生(1):从这两句话,我可以看出设计师的良苦用心:“撒下草种,提前开放”。先给游人以最大的自由,让游客自己来确定到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当小草长出来后,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人多,于是路径就该设计得宽一点;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人少,也该设计的窄一点,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没必要设计了。

师:你理解的问题真奇妙。(老师伸出大拇指)

生(2),生(3)甚至是生(4)的回答都与前者基本相同。

但是,当我从讲台上走下来竟看到这个班大多学生都有一本《非常课课通》,还有《帮你学语文》辅助材料,以上四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总的来说是照着资料上的答案读的,根本没有动脑形成个性化的见解,更谈不上批判精神与创造精神。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是学生思维的航标,是纲绳,领着的是学生天然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是一领即发。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发,但对以上案例如何做到再激发,并且激发地有灵性,有兴趣,则要将上述问题再分解,或者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教师接着提示:

师:有人说,简单就是美。对于前两种卖葡萄的做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

生:第二种方法简单,但也经历了深刻的思考。

生:我们通过读,发现第3节的卖法是吆喝法,第4节的卖法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法。

师:好就好在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你再读一读这两话。

生: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罗格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这种设计的灵感正是从葡萄园那里得到的。

生:让游人自由选择,是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我认为这就是最佳选择。……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问题被我们分解了,学生的思维闸门也放开了,在孩子们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对话中,终于掘出了创造性的思维“泉水”。当然,对课堂上教师抛出的问题,我觉得从以下几面值得我们尝试:(1)问题要有梯度。正如贝隆和布兰科声明的那样:“提问时课堂上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教师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充当了教师解释与学生回答之间的中介。”恰恰这种中介使教学的焦点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好的教师是建立在师生高度互动的教学情境之中的,使教学氛围始终保持着学生在尽情地想,尽情地说,专心地听。如果以学生的语言作为情境主体的话,教师的教学语言将是学生语言短时中断时用掌声播下的“天籁之音”。而这种声音之所以传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语言富有幽默性与挑逗性。(2)低级提问与高级提问适时而作。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不应该是始终于处于紧张状态,有时的轻松还是有必要的。教师的语言不仅仅起到传导作用,还应该是孩子的语言欣赏的媒介。学生只有觉得教师的语言如诗如画,栩栩如生,才会在欣赏中激起灵性的火花。当然,学生的直接经验,如回忆、操作、实践等都利于他们的低级思维,在此基础之上的探究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才是教师积极拓宽的最宽阔的思维领域,才是我们课堂上所追求的目标。

当然,问题在课堂上应迂回于师、生、文本的心灵对话之中,是融于其中,更是生发、创造于其中。

郭允俊,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