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学生喜欢《离骚》
杂志文章正文
让学生喜欢《离骚》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0        返回列表

高中语文必修二节选的屈原的《离骚》,因语句生涩拗口、内容深奥难懂,大多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读,为了激起学生的共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第一步,激发兴趣,熟悉背景。

一是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导入:2008年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日,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在这天仅按照风俗吃粽子、赛龙舟还远不够,纪念诗人屈原、弘扬爱国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才是其深层内涵所在;我们要通过诵读屈原诗歌、学习其精神等形式来铭记伟人,加深理解端午节的人文内涵。

二是让学生知道屈原不仅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且在1953年即他逝世2230年后,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可见其影响的久远和广泛,从而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是让学生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继《诗经》后的一种新诗体,和《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后来又泛指文学,可见影响之深远。

四是收看“百家讲坛”中李敬一主讲的《屈原》,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到屈原的生平经历:由于楚国君昏臣佞,屈原忠心爱国却遭长期流放,在美好理想被残酷现实彻底挫灭后投江自尽。而《离骚》是其用血泪和生命熔铸成的抒发忧国之思的宏伟诗篇,知人论世,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及诗人的伟大。

第二步,朗读原文和译文,渲染氛围。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由二字和三字节奏组合,三四个节拍,上下句间用语气助词“兮”,读起来参差错落而又不乏韵律美。其中“兮”加强了生活色彩,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通过范读、轮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读出铿锵的节奏和炽烈的情感。

同时,让学生朗读注释中的译文,本课译文详细优美,几乎每句都有,没有的自己仿照翻译,再连缀起来就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通过分组轮读课文和译文,学生很快进入到浓浓的学习氛围中。

第三步,理解文意,理请思路。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每节(四句一节)的内容。例:

哀民多艰,忠言不行;坚持真理,九死未悔;君庸不察,群小谗害;时俗工巧,背道苟合;忧虑怅然,决不从俗;忠贞自守,特立独行;屈志忍辱,洁身死节;反省自我,不入迷途;退隐守志,自我完善;志洁行廉,至死不渝;嘉德懿行,永保高洁;光彩照人,香气四溢;献身理想,死而不已。

通过理解文意和把握思路,学生会深刻感受到虽命途多舛却又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第四步,细品语句,体会情感,揣摩手法。

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品味重点诗句,体会丰富而挚烈的情感,揣摩独特的表现手法。

例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诗人用比喻手法表达要一生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生动形象,含蓄深婉,要读出凝重、自豪的情感。诗人忧虑天下苍生的沉痛,忠君爱国和追求理想的激情,九死未悔的坚定之志,对群小惑君误国的憎恨之情,对楚王昏庸无能的痛心之感……激荡多变的感情均可在细读中品味出来;同时诗歌用香草鲜花比喻自己、贤臣,用众女比喻小人等,比喻和联想的艺术手法也可通过细读揣摩得到。

第五步,探究延伸,体现人文。

让学生探究从屈原身上及其诗歌中学到了什么,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人文性。

关于屈原之死是争论的焦点,有的说,社会黑暗,屈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选择隐居,洁身自好,独守精神的家园;有的说,屈原可以到别的国家,凭他的才华哪个国君会不重用他?还有的说,屈原为何不像司马迁一样勇敢地活下去,他是否软弱?

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屈原临死时的楚国环境——国都郢已被攻破和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来探讨他已别无选择,再朗诵《择死和择生》,理解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择死,一个择生,但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相同,都是为了伟大的志向,只不过司马迁要以生践志,而屈原是以死明志。

教师总结:历史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沉淀下来,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热肠,“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于理想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他“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坚持做真实自我的人格魅力,更成为后世许多文人的精神堡垒,屈原及其《离骚》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与日月争光!

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屈原的诗文、对联等,以“感悟屈原”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在激情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诵读、品味、探究,较快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情和手法之美,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心灵世界的无价之宝,拥有了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单淑英,教师,现居河北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