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设置争鸣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设置争鸣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著名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当前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就存在这样的现状:重字句理解,轻文章诵读;重课文分析,轻情感感悟;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学。教师“讲”字打天下,教师“讲”字连始终。这种僵化、呆板的教学方式正是导致学生陷入谈文言文色变、费时费力的尴尬境地的根源。以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愈加钝化,只会消极等待,被动学习,日复一日,让学生距离文言文的学习目标越来越远。因此,对于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应多用点拨方法驾驭课堂,适当设置“争鸣”,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一.选准争鸣的“触发点”。争鸣的心理过程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发生的,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争鸣,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选准、选好争鸣的“触发点”。在上《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让学生争鸣的问题:你如何看待宋濂的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学生瞬间讨论开了!有的赞成他的学习态度;马上有人反对说他是苦学,是时间加汗水,现代社会提倡的是快乐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待老师就应该要毕恭毕敬,言听计从;有的说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不能盲目迷信老师,就连科学家的学说都被推翻了呢!有的说要尊敬老师,但不能畏惧、害怕老师;有的说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平等……学生们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学生们真正成为了文言文课堂的主人,文言文学习的参与者,这一节课才算是真正进入了高潮。最后老师也就这个问题参与了讨论,天平的两边,一边是知识真理,一边是老师权威,当我们面临知识和老师,权威和真理的矛盾时,该如何选择呢?很多人就说,知识和真理。是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样,通过“挑拨”争鸣,学生们对如何学习和该如何尊重老师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枯燥沉闷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一下子生机勃勃。

二.多角度、多层次设疑,提升争鸣的深广度。在初中文言文中课堂教学中设疑很有必要,随着学生课外阅读面的拓宽,学生们开始关注人生、事业及社会问题,并希望通过争论,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以期一鸣惊人。在上《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时,我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唐雎是否真的想与秦王同归于尽?2、如果唐雎与秦王同归于尽了,安陵国能得以保全吗?3、有人说《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是个厉害的角色,能伸能屈,不因小失大,请说说你的看法。4、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安陵国最终难以保全,请问安陵国路在何方?由此学生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从各个角度对唐雎“同归于尽”的虚与实进行了辩论,从多个层次分析了秦王的性格特点,并以天下为已任,对小国在古代和当代的如何生存问题提出了自已的建议。这时候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了“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学习。

这种争鸣方式的文言文课堂学习,既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又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总之,争鸣的结果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激活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以上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争鸣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激疑式”是教师提出问题,“争鸣式”则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这是向自学能力过渡,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这个阶段提出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鼓励学生争相发议,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择取正确答案。“争鸣式”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许多疑难问题就是在争鸣中辩明的。

桂良金,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