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知识问题化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杂志文章正文
知识问题化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7        返回列表

高效课堂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而这种主体地位的实现从本质上是通过思维的主动性实现的。知识的问题化是操作和实现思维主动性的有效策略。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说过“知识问题化是高效课堂的开端”。应该说知识问题化是课堂的开端也是课堂的线索。结合我校高效课堂五年来改革经验以及《文本细读》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谈一下知识问题化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知识问题化从层次上来讲分为三个层级:文本主题化,知识问题化,探究式问题化。同时实现四个能力层次: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问题拓展化,问题人文化。要让知识问题化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有课型作保证,或者是对常规课堂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革与调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预习时间和思考时间。我校的改革成果是形成了单元结构教学和相应的课堂结构调整,有五种课型: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综合解决课。这五种课型都以问题为线索,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功能。问题发现课以文本的预习为基础,以问题的发现为任务;问题生成课以问题的清晰梳理和初级问题的小组内解决为任务,同时形成班级内的问题;问题解决课以学生对问题解题过程、解题思路、方法的精彩展讲,教师对重难点的规范指导为中心任务;问题拓展课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学科的拓展性与人文性;综合解决课是以上课型的整合,这里就不再赘述。

文本的主题化是问题化中最初的层次。当学生接触到每一个学科的文本的时。首先是基于字面意义的理解,随后或同时发生的就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面对整篇的文本,建构的落脚点或者说读者的邻近的愿景是能将其主题化,通俗讲就是文本讲了哪一方面的事情。主题化的结果可以有各种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如可以是知识的梗概,可以是文本的标题框题网,可以使知识要点的提纲框架图,总之是一个文本概括的过程。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个概念,“概括”不等于“主题化”。有的概括不着要领,就是没有主题化的概括,这样概括就成了语言和文本的机械简化。

文本主题化之后就需要引领学生进入到知识质疑这个高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关系。知识的问题化,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质疑,即提出疑问,这是发现问题;二是问难,即对疑问进行探索,这是解决问题。它包含两个呈现层次:教师激疑,师生互释,那么提高一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疑自释。提出质疑只是问题化的开始,引领学生展开对疑问的多角度深层次探索才是我们的目的。在实践中,让学生这样提出问题:联系实际提问题,逆向思维提问题,对比提问题等。如:《Unit 1 My name’s Gina.》中学生1问:green可以是绿色的意思,还可以当姓氏“格林”讲,怎样辨别该单词是绿色还是格林呢?

学生2:当姓氏“格林”讲,g是要大写的。

学生3:green作绿色讲,在简略性答语中,作为句首的单词也要大写的。

学生4:英语中是否存在只提问姓而不提问名的情况。

学生5:green当姓氏“格林”讲,前面要出现Mr或Miss。

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性品质,要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的心理素质。在课堂自学实践中,通过传授自学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善疑”的情感倾向,使之成为阅读探索的内驱力。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教学生“动脑筋”,“给他一把钥匙”,正是培养学生质疑性品质的目的,能够动脑筋质疑问难,并且拿着“钥匙”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学生,自然是“善读”者。

不同的学科由于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同,教材的编写形式不同,因此知识的质疑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此处仅以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为例进行说明。思品课以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规范指导,最终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行为内化为目的。因此,学科的质疑模式基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由于思品学科的课题与小标题是文本的主题和文本的论点,因此,要让学生以课题标题为引领快速而全面的建立起文本的知识框架,再从概念,原理,运用等几个层面去发现和质疑。实验之初可能学生还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以问题的预设进行引领。

长期的知识问题化的训练,以及缜密的操作习惯养成后,学生具备了向高一级问题化——问题探究式尝试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高水平自学能力的一种方式。尤其适用于课外学习,其程序是:提出问题——阅读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再提出问题,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课内探索主要适用于简单问题,如此较复杂问题可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解决。如“络合物”一节,可分为(1)无水硫酸铜为何遇水变蓝?(2)CuSO4溶液遇NaOH溶液为何出现蓝色沉淀?(3)加入氨水后为什么沉淀溶解?(4)再滴入NaOH为什么不出现(WOH)2蓝色沉淀?看来似乎问题很多,但都围绕一个Cu2+的去向这个中心问题,并以此为探求知识的途径。继而以Ag+→AgC1→[Ag(NH3)2+]为线索设计另一条途径,使知识步步深化,随后讨论络离子的破坏,内界与外界的互相转化,这样,便形成一条清晰的知识脉络。实践中还可以灵活的运用争鸣式探究法,小组合作式探究法。所谓争鸣式探究法,就是尊重学生在自读文本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独创性地自学思考,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之未提。各人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差异,必然会对同一事物、同一段文字的看法、体验不尽相同。课堂上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如历史《十月革命》中学生1提出:现在前苏联解体了,列宁一手创造的社会制度已经破产,现在的俄罗斯人还将列宁崇拜为伟人吗?生2:是的,从历史的社会形态的开创作用。生3:从“红色十月”日用消费品品牌的使用以及以列宁夫人命名的巧克力。生4:反对生2的回答,以列宁夫人的名字命名是基于她本人对社会和革命的贡献而不是基于列宁。不然为什么不直接以列宁名字命名呢?生5追问:大家是否考虑到中国历史上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但商鞅最后却被杀历史结局呢?

探究性问题化应先立足于自主探究,但合作探究也是不可少的。它指的是学伴或师生之间通过合作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探究、理解、创新的质疑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弥补了教师个人无法照顾到的个别差异,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闪现思维火花。这样,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显而易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强了课程的拓展性,人文性。以上经过知识问题化的三层学习探究以后,学生的问题已经告一段落。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有重要的善后工作——学生问题数据库的建立。学生问题数据库的操作办法及使有方法:学生问题每周收集一次,也可以及时收集,由教师上传,校长编辑。教师要以学生为单位建立学生问题集锦,校长要以教师为单位建立教师课堂问题集锦,同时编辑本年级本校的问题集锦。在学生问题数据库文件夹中可以按“人文类”、“技能拓展类”、“思维闪光类”等栏目进行分类编辑。数据库可用来供教师备课时使用,用于备学生备教师预设问题,可用来评价学生,也可用来评价教师。一学期以后可以编辑成学生思路花絮,形成学法课的校本教材。长期坚持,累积成册,这将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

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就是说,只有选择了最好的方法,才能取得超乎一般的学习效果。只有掌握了知识问题化的教学规律,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问题的质疑与解决中享受课堂的快乐与幸福。

参考资料: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吕叔湘

《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 韩立福。

《校园守望者——竞业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思想》齐志海。

“络合物”一例是借鉴的,仅以说明探究式问题化的形式。

刘建科,教师,现居山东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