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作文教学要举好教材之例
杂志文章正文
作文教学要举好教材之例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8        返回列表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举三反一”的方法,即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写一篇文章。“三”在这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目,是多举几个例子的意思。

“举三反一”中举什么样的例子最佳最妙呢?我们认为,举教材之例最佳最妙。近年来,有不少教师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说法有诸多误解,在“无非”上下功夫,于是轻视教材的作用,致使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首先是肯定教材的“例子”作用,然后是叫大家不要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要学会“用教材教”。

教材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说,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在保持“教学文本”的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学习文本”的工具性,使之成为“教”与“学”互动的平台,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例如,教学生“写家乡的一种水果”时,我先让学生品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最后三自然段——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现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品读后,我对此进行了讲解:课文的这三段文字,分别写了杨梅果的形、色、味,这就使写作的思路显得清晰明了。课文写形状时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写颜色时写出了其变化的过程,写味道时写出了自己的感觉,这就使内容显得很具体。

一种写法的学习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作文之源在生活,作文之流在阅读”,这足以说明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了。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何不抓住这些例子进行合理的拓展,让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呢?这样,一方面,改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现状,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了倾吐的强烈欲望。例如,我们学习课文后,有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佳作——

山 桃

家乡的桃树长在山坡上,因此叫山桃。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山桃的形、色、味都很引人。

山桃有拳头那么大,它的形状像什么,我说不上来,但我知道人们常常把人的心画成山桃。

山桃刚出生的时候是浅绿色。渐渐地,小小的山桃就知道了害羞,生出一层毛茸茸遮掩,又偷偷地在毛茸茸下把浅绿变成深绿,并把整个身子藏在绿叶中,不让你发现它成长的秘密。成熟的季节到来了,它便脱去厚茸衣,给你透亮的光泽,以黄里透红的容颜惹逗你。

山桃熟了的时候,我就摘几颗,擦去毛茸,装进书包,带到学校。课间地时候,我掏出一颗咬一口,饱胀的汁喷进嘴里,馋得同桌淌口水,这时候,我就再掏出一颗给同桌,让他的嘴也甜一甜。

——怎样写家乡的山桃呢?这位学生来了个开门见山,在第一自然段中就点明了:写形、色、味。怎样写山桃的形、色、味呢?学生完全仿照了作家的方法:分段写,写形状的大小和样子,写颜色的变化过程,写自己尝到的味道。阅读短文,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小作者虽然在写法上仿照了课文,但其语言极富个性,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情趣。阅读短文,我们对作者笔下的山桃垂涎三尺,同时也被作者引入童年生活的情景。

毛伟东,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