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素芭》:一曲印度女性的悲歌
杂志文章正文
《素芭》:一曲印度女性的悲歌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上完泰戈尔的小说《素芭》,我的心里就像压了千金大石,喘不过气,又像波涛起伏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掩卷深思,素芭太可怜了,太可悲了,印度的女性太可悲了。

首先,悲素芭没有疼她爱她的父母。俗话说: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哪怕他是聋的、瘸的甚或瘫的。更何况素芭不聋不瘸不瘫,只是不会说话。素芭是一个“有一双长长睫毛掩盖着的大黑眼睛;像两片娇嫩的新叶的嘴唇”的美丽的女孩子,像这样的漂亮的女孩,喜欢还怕来不及呢!可“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的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她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母亲把她视为自身胚胎的污点。”素芭的降临不仅没给母亲带来喜悦,更多的是沉重的负担、耻辱。读到这里,我想质问素芭的母亲:你不也是女的、不也是从素芭这么大过来的吗,怎么会有如此的看法。如果这样当初就不该生下她呀。既然让这个小生命落地了至少要让她快乐成长吧。更让人不解的是:“父母为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这很正常,婚事成了,自然走人。婚事不成说明缘分未到,再在家里住着也不为过,哪里用得着父母焦急不安呢?给我的感觉是父母巴不得女儿早点嫁人,管她将来怎么样,这还真让人想不通。最让我想不通的是:“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孩子远嫁了,父母没有对孩子的牵挂和爱护,只有自私和交易,和女儿的关系如此冷漠,这是素芭的悲哀,更是作者的痛心。女儿就不是生命吗,父母对女儿尚且如此,更何况社会上其他的人呢?

其次,悲素芭没有和蔼友好邻居。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素芭的诞生,不仅没有给村人带来幸运,反而使他们不安。“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素芭不会说话不仅没使邻里乡亲产生半点的同情和关爱,反而使他们不安,素芭影响他们什么了,素芭妨碍他们什么了?更让人不解的是,素芭要出嫁了,“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姑娘要出嫁了,作为邻居,没有一句祝福的话语,没有一点丝毫的安慰,这是一群多么无知、多么麻木、多么无情的村民。素芭不会说话是她的错吗?连同村的人们也这样对待她。

第三,悲素芭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虽说帕勒达帕是她的高等动物里唯一的同伴,但他并不了解她。“不管什么事,若有个同伴参与,帕勒达帕总感到十分高兴;尤其在钓鱼时刻,有一个不会说话的同伴,那是再好不过的。”从中我们读到的是素芭仅仅是帕勒达帕钓鱼時的陪伴而已,除此再没有别的什么。因为素芭即将离开这个村子的时候,“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他的漫不经心、漠不关心已经证明了素芭在他的眼里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没有离别的祝福,没有离别的伤感。谁能理解此时此刻素芭内心的感受呢?唯有对同自己一样不会说话的小牛小羊小猫默默流泪。

最后,悲素芭生活的那个时代。素芭也许会说话,可在当时,会说话的女孩又能怎样呢,还不是和不会说话的姑娘一样,父母说了算,丈夫说了算,女孩就像一头无言的牲畜,不能有自己的主见,一切都由别人掌控,会说话还不如不会说话的好。所以不会说话的素芭更能代表印度女性的悲哀,更能揭露印度社会歧视女性的罪恶,更能表达作者对印度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

周敏,教师,现居湖北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