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反思
杂志文章正文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0        返回列表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使学生们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求知的欲望、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既是在过去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一定的调整,有别于过去的学习阶段。

应该说,上述的思想是正确的,对于高中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然而笔者观察到,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展开“问题串教学”或是新教学方法的应用的讨论不断升温,诚然,求变是进步的源泉,但一味求变,一味的追求“有别于过去的学习阶段”,却是失去了上述思想的本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简要的谈一谈在高中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

一.反思课堂教学互动

当下被批判的最多的,莫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被人称之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了,这种模式中师生缺乏互动,仅仅是教师说,学生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关于对传统的教学法的不足之处的分析已有许多论著,在此笔者不一一举例。然而,针对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之处而强调的课堂互动教学,却似乎有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会是教师提前布置预习,课堂小组展开讨论;一会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互动氛围等,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置语文教学“思而悟之”的原则于不顾,一味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诚然,适当的师生间互动不仅有助于改进课堂学习氛围,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但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的魅力在于通过不同的文字组合,表达出不同的意境与思绪。同时,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由于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并非单纯的教师讲授可以解决,需要一个独自的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短短二百余字,一幅江南乡村冬景图铺于面前,连从未有过乡村生活的学生们都能够根据文字的描述而进行想像,进而感悟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引导,使学生进入自悟的环节,而不是一味的热烈讨论。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味的希望氛围热烈,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思而悟之”,这就背离了教改的根本目标,原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出发点,最终却流为了形式,没有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这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二.反思“问题串”教学法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文学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句话表明,教师的教学组织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基于语文这门语言类课程就更是如此,这是因为语文课的知识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它不能够如理科知识一般进行推理,而是要进行日积月累的记忆、运用,最终才能够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境界。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采用“问题串”教学法,力图使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连续的思考,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习效果。然而,笔者却不太赞同在语文课教学中盲目的使用这种方法,原因很简单,学生们对于一些处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的文章,往往难以从字面去理解更深的含意,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背景知识和细节知识的前导教学工作,如果盲目的指望通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就能够达到仅仅通过连续性的提问就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是不现实的。以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为例,全文充满了细节描写,而这些细节描写又与德国的历史与二战的背景相关,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如:《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恺撒、马可·奥勒留和西塞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这些文字,教师如果不进行大量的前导讲解,学生们在预习时很难提升兴趣,而作者精心铺垫的,通过大量熟悉的细节描述,在结尾时却突然揭示残酷结局的全文布局,学生们也就很难体会到了。

三.反思分组教学讨论的组织工作

有这么一种现象,教师在教授课文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够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互补有无,互相促进,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教学知识点。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过多的采用并不适宜,原因有三,其一: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时,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进度都需要教师时刻进行把握,然而目前由于仍然存在教学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马太效应”,具备良好的师资条件的学校也云集着大量的学生,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面临着大量的学生,精力有限,难以做到平均分配,也难以有效的覆盖到每一个学习小组,这就使得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成疑;其二:教学时间有限,一堂教学课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如果只是偶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讨论,则学生们不能熟练地、较好地掌握这一学习组织方式,然而如果教师较为频繁地采用这一组织方式,则教学进度又将受到干扰,因为这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教学时间要用来进行分组讨论,在当前中学教学工作仍然未能摆脱高考这根“指挥棒”时,抽出相当的教学时间进行这种分组讨论既不现实,又导致分组教学成为了一种“表演项目”,未能真正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三:组织模式僵化,其实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间的讨论,也可转变为其它交流形式。曾有一次在教授《物种起源》绪论时,笔者鼓励各小组以小组的名义,就生物的进化路线进行想像和描述,作为一次课后作文提交,学生们由此纷纷展开想象,这一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又促进了学生间合作意识的培养。又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植物,因此笔者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后,学习文中的描述手法,对身边的某种植物进行相关描述,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既锻炼了逆向思维,又强化了合作意识,一举两得。

四.忽略阅读的功效与感染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均透露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饱含着作者最为深挚的感情,作者的全部情感均跃于纸上。因此,语文课文的阅读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维与情感的最佳方法,然而,这一点却为部分语文教师所忽略。笔者以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深入作品,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中讲述的美丽境界。并且,需要积极地运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用形象、生动、饱满、传情的渲染语言,声情并茂地进行描述,从而一步步地感染学生、鼓动学生,然后激起学生对所写内容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在讲授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时,首先可以用下面的一段带有渲染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象之中: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从前奴隶的后嗣将能够和奴隶主的后嗣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同学们,你们刚才所听到的,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的一篇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用热情洋溢的言语,向听众们传播了心中的梦想,勾绘出了一幅未来的愿景……

听着这么激情澎湃的语言以及让人感动的言语,学生不能不与语文教师共同沉醉于这感人的画面之中,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也大为增加。由此可见,教师在领读时注重渲染,能够感动学生,带动他们共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之中,从而更为准确的把握文字间的意境。

综上所述,改进教学工作是一项持续的,不间断的工作,它是长期的、细致的工作。诚然,原有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加以改进,但凡事都需按照规律,一步一步进行,切不可盲目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可盲目的使用各类新教学方法,须知,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徐春香,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