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
杂志文章正文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66        返回列表

曹操是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昂扬奋发的主体精神和雄阔苍凉的审美风貌立足诗坛,吸引着历代读者和诗评家的注意。曹操对诗歌内容的表达充满了创新超越精神,形成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的显著特色。魏晋时期动乱的社会、黑暗的现实,使人们体验了太多的死亡,深感“生之艰难,死之可期”。他们更多的是对人生短促、宇宙无尽、祸福无常的感慨和喟叹。曹操诗歌不免也打上了这种烙印,既有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也有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更有对生命美好的赞颂。余秋雨先生曾把曹操与诸葛亮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认为“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于生命的格局。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曹操在东汉末年战乱纷争中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产生了强烈的生命关怀情绪,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大气的生命格局。

一.波澜壮阔的天地形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描写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举目所及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看到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内心感慨万千。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诗人从大处落笔,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沈德潜说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特别是诗末,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壮阔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就把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博大襟怀勾勒出来,让人感受到天水相连,交相辉映,浩浩荡荡,无边无涯的壮美景象。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宇宙的神奇和奥秘:太阳和月亮,周而复始,每天从东方升起,绕行一周,又从西方落下,不正如从海中升起,又投入到海之怀抱吗?诗中之碣石、山岛、沧海、洪波已颇能比喻诗人峭拔清峻的人格与博远开阔的胸怀,又以日月与星汉增势烘托,传尽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作者在描写沧海景观与气象时,选择了那些能暗示自己感慨的景观与气象,将自己的生命意识与以沧海为代表的宇宙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强烈对比:何其博大、永恒,诞生万物又收容万物的的宇宙;何其渺小、短暂的个体生命!在诗人眼中,大海就是日月星辰的母亲,大海那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气势给了诗人以力量,他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沈天鸿在《曹操:中国诗歌的真正开创者》中说“自然景物入诗,曹操并不是第一个。但以自然景物为主,他却是第一个。”这首诗全部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者笔下,天地宇宙融为一体,天人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诗人在诗歌意象中贯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使全诗更具深度、厚度和震撼力、感染力。

二.生命价值的追问求索

当天地与生命产生抵牾、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时,曹操禁不住追问: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诗歌开篇就发出“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用转瞬即逝的晨露来比喻人的有限生命,这个比喻既形象贴切,又生动地再现诗人曹操对个体生命有限的困惑,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短暂自觉产生的难以言说的痛苦和迷惑。接着,诗人想到了用常人的平常方式——借酒消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接下来诗人转念之间跳出生命困境的忧虑,直接转入一个更为忧虑的现实,即对人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人曹操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生命的理解异于常人。虽然个体生命犹如朝露,但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曹操而言,他不会消沉,生命的短暂反而让他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时间,更珍惜生命的价值。诗歌后面具体描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之心,并直接表明他的人生理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整首诗,诗人情感上经历了由借酒消愁到渴求人才到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

在这首诗里,曹操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在他之前,虽然有屈原的九死其犹不悔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屈原发问的原因和求索的内涵,是忠君,是就事说事,而曹操的发问是超越了这些就事论事的感慨模式和功利意识,是代表同时代的所有人,甚至代表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的心声。曹操孤独地面对着天地,面对着人生,试图在自己短促的生命中寻找出生命价值的终极答案,所以《短歌行》打动了每一代人,直到今天,还能唤起我们的感情共鸣。全诗没有低吟浅唱的哀苦情态,虽透着悲凉的艺术氛围,但那已是一种英雄居高临下式的落寞与孤寂了,通脱跌宕的诗句与落寞悲壮的英雄情绪,交织出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大境界。曹操能够将一首诗提升到如此卓远的艺术境界,与其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所致,不如说与他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奔放不羁的枭雄性格密切相关。这些创作于征伐途中马背之上、于运筹帷幄间文思奔涌援笔挥就的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透着力度和风致,浸着情感和沉思。

三.拼搏奋进的生命赞歌

作为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曹操心中的生命是这样的: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不信天命、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由神龟、螣蛇起兴,以老骥作比,紧紧抓住人寿不永与壮心不已的矛盾,慷慨高歌,特别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渗透着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人生价值的重视、对功业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时间的无限珍视,给人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力量,因而鼓舞着后代许多志士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盈缩之期”四句,朱乾《乐府正义》曰:“魏武乌桓之伐,履危蹈险,殊非怡养之福。军还之日,科问前谏者,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永年’之语,皆惊心于事定也。”读曹操的诗,我们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位精神健旺,始终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矢志不移,拼搏奋进的英雄形象。

方东美在《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写道:“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烂活力,而生命之美形于创选,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曹操的生命之美即体现于其对理想事业的执着追求。从生命实现的意义上讲,个体一旦停止追求,肉体就会怠惰,精神也将萎靡、退化,碌碌无为会无情地剥去蓬勃生命曾有的光彩。曹操虽届迟暮之年而“壮心不已”,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为人们吹响了励志的号角。曹操在感叹人生的短促和由此产生的悲哀时,他并没有消沉,而是要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对生命有限的超越,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张亚新.曹操大传[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4]马良怀.魏晋风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张荣,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