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杂志文章正文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吴觅绩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法,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但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其实,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教师研究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尽管学法有多种,如:积累法、背诵法,但能全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培养这种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强化两种意识:一种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另一种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要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加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全面发展其情感要素和能力要素,促进学生去求知,进而乐学,这样,学生以兴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引导,要把教师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宽到最大限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奠定基础。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课后探究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狼》一课时,学生要求让他们自己登台表演屠户遇狼、惧狼、杀狼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登台表演,同学们利用各种各样的道具,表演得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讲解要好许多。更重要的是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有了提高。因此,教师要真正解放思想,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民主化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体验、思考、探究、交流;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探究课文内容,自己感悟文章主题,自己收集整理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最后达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但教师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应该适当引导点拨。

二.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课堂为实践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精神。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引领思维方向,使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摸索学习规律

“学法”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在教学中如何去“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呢?笔者认为,语文学习过程,重在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每上完一节课,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课本都要让学生整理总结,这样学生可以不断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适用、灵活,再用这些知识、方法去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语文能力才可以提高。例如,笔者遵循整体感知——局部赏析——整体总结的规律,从文体角度引领学生思维方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摸索学习规律。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启发,有一位同学在自己的成长资料袋中这样归纳“记叙文的分析方法是:把握的主要人和事以及作者思想感情;段落、中心、层次,品味妙句与中心的联系,篇章构思;写作启示,语言特点。”这样的归纳对学生今后自己分析记叙文肯定有极大的帮助。可见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提高自学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学习思维方向设定后,就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答。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该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绝不是对作品的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个性化的再创造,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创造自我的过程,如笔者让学生总结《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启示,学生竟然总结出了十条:1、确切的比喻、拟人;2、应用表现色彩的词语;3、准确用词;4、寓情于景;5、层次井然;6、文段中有中心句;7、描写要展开联想;8、虚实结合;9、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10、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写景。而笔者备课时只注意到五条。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内心体验过,他们才能把知识真正铭记于心。

(三)既激发竞争意识,又培养合作观念

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培养智慧。每一组合作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伙伴,要互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应该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效果,评出“最愉快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可利用学生手中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让他们结合提示、练习、注释,进行小组讨论。不同的解释激励看同学们探究的兴趣,在激烈的争论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教师随机抽查,检查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观念。

(四)鼓励学生动手查阅资料,调查访问

笔者组织一次《我爱文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农村初中学校,由于文化氛围与城市学校不同,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语文知识基础较差,手抄报、课本剧都缺乏特色。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笔者又发现农村学生知道的民间故事又为城市学生所不及。因此,我设法让学生收集农村民间故事的信息,同学们积极进行了调查访问,这样同学们创作的手抄报、课本剧就有了特色。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的实践,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学习,激发其创新意识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要盲从书本和教师,大胆质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学生问,学生答或教师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进行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设想提出来,这样要比教师提问有效得多。而且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也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如笔者教学《往事依依》时,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质疑,学生提出一个教师也未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幼年读《水浒传》时,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的背景?你看,学生不正是发现了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吗?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研究焦山与梁山泊在地理形势、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相似点。课后学生主动地去查阅资料,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分层推进,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习主体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全体同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六)依据创新想象,培养探究精神

爱因斯坦说:想象永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让学生放开想,让学生的思想上天入地,涉古历今,直至未来,努力创造新的形象,传达新的思想。教材中许多文章,大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我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想象: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非常兴奋,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想象,并且大胆走上讲台,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的想象。许多同学的想象,都和课文的内容、课文人物保持一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一定提高。作为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的探索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幼稚而富有创造的想象,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真正转变观念,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一定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吴觅绩,教师,现居海南三亚。